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伊朗伊拉克关系研究(1979-199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40余年中,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在伊朗1979年革命以后,由于教派分歧、地区领导权争夺、领土纠纷等因素,两伊冲突呈加剧趋势,并且最终导致爆发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使两伊关系有所改善,但好景不长。随着冷战结束和地区形势变化,两国的国际处境越发困难,国内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在经历了革命与战争的磨难后,两国关系渐趋解冻并获绳一些发展,但前景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后 ,美国与伊朗关系陡然紧张 ,美国急欲寻找制衡伊朗的盟友。而与伊朗一直交恶的伊拉克虽然间接隶属前苏联阵营 ,但毕竟在伊朗政策的观点上大家意气相投 ,于是美国便千方百计笼络伊拉克。 1 980年 ,伊拉克侵袭伊朗 ,展开了两伊战争。1 980年 ,美伊关系近一步接近。伊拉克得以巨额信贷购买美国货 ,而美国亦成为伊拉克石油的主要出口市场。两国于 1 984年恢复外交关系。伊拉克于1 987年赞扬美国在波斯湾做出的”正面努力” ,反指责前苏联支持不足。两伊战争结束后 ,萨达姆当地区霸主的野心有增无减 ,于1 990年入侵科威…  相似文献   

3.
冷战格局下的美国与伊朗特殊关系(1945—19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格局下,从二战结束到伊朗发生革命,美国和伊朗逐渐形成了“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是依靠双方的武器和石油交易来维系和加强的。美国希望利用这层关系推动伊朗的政治、经济改革以维护伊朗的政治稳定,确保美国在波斯湾和全球的利益。但伊朗国王认为美国需要伊朗及其丰厚的石油作为遏制苏联的工具,不会向他施加太大压力,因此没有完全听命于美国。由此产生对美国、伊朗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16,(1):38-43
押两伊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厮杀,同时由于处在冷战两极格局之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际上也在暗中进行较量,并通过它们的外交政策体现出来。对美国来说,保证波斯湾自由通航与遏制苏联是其首要的战略目标,而对苏联来说,获得两伊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妥协与防止美国在中东的扩张是其战略重心。两国围绕各自的战略目标,根据战争形势不断调整政策,按照政策倾向均可分为三个阶段。通过比较各阶段的政策,探究美苏在外交立场和举措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揭示其合作与竞争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5.
伊朗总统哈塔米在纪念伊朗伊斯兰革命23周年的集会上谴责美国诬称伊朗为“邪恶轴心国“。 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与伊拉克一起被列为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冷战的结束。伴随着世界风云的突变。美国相应调整了它的对华政策。美国基于现实利益的战略安全考虑,在对华政策中遏制与合作交替使用,使得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并一度降到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点。但随着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的访美和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的访华,两国关系又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但我们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冷战后影响中美关  相似文献   

7.
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伊拉克与伊朗两个穆斯林国家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海湾霸权,进行了一场拉锯式的消耗战争,简称两伊战争。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再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并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美断交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政治伊斯兰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但与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相比,对付政治伊斯兰的问题显然处于次要地位,而且卡特、里根和老布什三任政府都试图利用伊斯兰力量制约苏联.老布什政府对阿尔及利亚选举进程的态度充分说明美国政府对政治伊斯兰力量的怀疑与不信任,也说明伊朗伊斯兰革命对美国的中东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并没有出台对政治伊斯兰的明确而连续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与伊朗的对峙中,美国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武力和恐吓达不到目的,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萌生了借助伊朗反对派制约伊朗现政权的想法。在伊朗核问题发展过程中,美国越来越倚重包括支持伊朗反对派,通过以色列对伊朗的政府官员和核科学家进行暗杀等在内的手段达到瓦解伊朗现政权之目的。美国对伊朗的"秘密战争"加重了双方彼此间的仇恨,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加强了伊朗的民族凝聚,它还可能促使伊朗领导人由目前追求核技术发展为追求核武器。  相似文献   

12.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1941—1979年),军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在美伊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特别是在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对伊朗执行了几乎是不加限制的武器出售政策,大规模武器交易构成了这一时期美伊关系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巴列维向美国等国购买大量武器,固然增强了伊朗的军事实力,提升了伊朗的国际地位,但是他把大量石油美元花费在武器上,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对伊朗更为重要的经济建设的投资,这不仅为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笔,也为此后的美伊关系发展造成了难以消除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NSC—68(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是美国策动全球冷战的纲领性文什,是遏制战略的最系统、最完整、最精确的表述。通过对NSC—68内在逻辑机理的解读可制知。NSC—68强调对苏联的遏制必须军事义务先行的原则,促成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而军备竞赛的螺旋化升级造就了冷战过程中,美苏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冷战安全困境的生成动力在于“个体对彼此意图的不确定性”基础上,对荪联意图的任意夸大和非理性的极端判断,并以“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威胁预期最大化原则”编织冷战政策。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地处中东战略要地的伊朗一直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在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盟国都力争伊朗,巴列维政府再次提出了"第三国外交"战略,在战争初期引进德国势力失败后,又引进美国势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保卫了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伊朗引进美国势力期间,美伊之间开展了紧密合作,伊朗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并在运送盟国对苏联的战略物资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战打破了旧有的国际经济体系。美国成了战后惟一的经济大国,为其建立经济霸权提供了机遇,而美国也确实通过一系列的对外经济战略行为抓住了这个机遇。相反,苏联的对外经济战略更多的是服从于寻求国家安全的目标,其封闭倾向、意识形态等实际已和美国隐含着原则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革命化外交时代,将输出革命作为对外交往中的主要任务。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地缘政治进行分析,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国的激进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中国的务实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70年代“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7.
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日本新政府内外政策的核心已初露端倪。稳定并振兴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重组日本经济结构、恢复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的信心是新政府对内的重要任务。外交方面,如何处理好与中美这两个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大国间的关系是对新政府外交能力的考验。日美间就日本在印度洋对美供油问题上的若即若离显示了日本既想改变传统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大带小,小服大"的不平等局面,又难以真正脱离美国实现自身目的的尴尬局面;对华关系方面,鸠山政府大力推广的"低碳革命"理念不仅是出于自身经济结构重组的需要,更有借此争取在中日关系上更有利地位的政治动机。而在与中国保持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领土等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鸠山政府同样需要做好功课。无论鸠山政府对美和对华政策有何新意,都体现了一直以来日本追求其"普通国家"地位和政治大国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都意识到在核时代双方对抗的危险性,因而建立起了一套危机处理规范,即避免直接卷入交战原则、克制与谨慎原则和在危机中加强联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台联盟关系实际上陷入了合作困境,一方面由于联盟的约束力,美国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又不希望台湾的自行其是将美国拖入更大的风险。因此,美国对台湾采取了既扶持又抑制的做法,并采取各种手段将自身风险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