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武当山世界遗产地居民的正面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强于负面旅游经济影响感知;正面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强于负面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正面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强于负面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持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2.
徽州古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城旅游地因保留了诸多历史元素,而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业发展的"晴雨表",关系到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徽州古城为研究对象,探寻古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规律。研究发现,徽州古城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大于对消极影响的感知,对旅游业发展普遍支持态度。提高居民个人的旅游获益程度,是提升居民旅游支持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旅游感知价值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游客和居民两个视角总结目前国内外旅游感知价值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国外学者大多关注旅游者的感知体验如何影响旅游行为,同时,大部分的旅游开发规划都是基于居民的态度和感知;国内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集中在其维度构成、其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居民感知价值主要研究其态度和类型.最后,对比国外研究,我国旅游感知价值研究的成果数量虽然很多,但仍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动态研究不足和研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认知、态度及参与行为对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海南黎苗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三项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应用SPSS15.0和AMOS7.0软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因素中年龄因素对居民的旅游认知差异没有显著影响;教育程度对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差异具有显著影响;所有的人口因素对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著影响;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和负面认知对其旅游发展态度和参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区居民是旅游地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莆田湄洲妈祖庙作为妈祖信仰的祖庭,居民对发展妈祖文化旅游的态度对妈祖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以及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居民对旅游感知的差异,得出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业发展处于较早期阶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的态度决定了当地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既有研究成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的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模型指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是其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影响感知的作用则较为微弱。研究结果的启示主要有三点:武当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忽视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诉求;减弱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遗产地社区环境整治力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环京津体育旅游地居民对体育旅游发展的态度类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居民对体育旅游影响的积极感知因子和消极感知因子方差贡献较为平均;老年人、居住时间较长、与体育旅游业相关度不高的居民多为淡漠的支持者;工作和体育旅游相关、家人或亲戚在体育旅游部门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或部分来自体育旅游业的居民在积极的支持者中占有很大比重;文化程度较高、对体育旅游影响比较了解的居民多数为理性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8.
论文结合国内外文猷,对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现有居民感知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理论对于居民感知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文中探讨了不同理论对于居民感知研究的适用性及局限,以期更能积极地引导旅游研究与实践,推动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同程、携程、马蜂窝等旅游网站搜集靖港古镇有关评论和游记,用ROST CM6软件进行内容分析,从旅游者的个体特征、旅游动机、旅游和旅游态度四个方面分析了旅游者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周围游、自助游、亲友团游是游客出游的主要方式;旅游动机主要是休闲放松、体验风土人情、与亲友增进感情、感受古镇古风古韵;靖港古镇的旅游吸引物是游客感知最强的维度;游客对靖港古镇的评价多是积极正面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罗城县城镇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感知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居民普遍支持并愿意参加旅游发展,感知认为旅游发展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罗城县适合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旅游开发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罗城县城镇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感知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居民普遍支持并愿意参加旅游发展,感知认为旅游发展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罗城县适合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旅游开发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整理2010~2015年国内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学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融合、概念界定、市场分析、旅游资源分析和发展保护等六个方面。在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对近五年来学术成果的总结,发现文化旅游的发展速度与当下文化旅游的学术研究方向存在矛盾,今后应多关注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吸引力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同时应注重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旅游"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研究成为热点。根据对近十年来的文献梳理发现:2011年至2018年期间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者的满意度和行为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或感知形象,研究对象区域分布广泛,研究方法多数采用ROST软件,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在旅游理论、数据来源、发帖者背景、网络文本分析方法等方面还有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非遗旅游)研究对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高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搜集中国非遗旅游研究文献338篇,利用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绘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发现:国内非遗旅游研究大致历经初步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波状发展阶段,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概念、非遗旅游与居民的关系、非遗旅游的保护与开发、非遗旅游扶贫等方面;现有研究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非遗旅游的理论体系构建及营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应从文化内涵挖掘、营销、协同等方面深化研究内容,从定量研究、多学科方法交叉使用等方面完善研究方法、拓展中部及东北地区研究区域,以深化非遗旅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前以高铁为载体,融合旅游线路、旅游景区等食、住、游、购一体化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分析高铁旅游产品对游客感知价值的影响,认为认知价值、成本价值、社会价值、服务价值构成了高铁旅游产品游客感知价值的模型构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高铁旅游产品游客感知价值模型,并以厦深高铁为例,通过问卷调研,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对游客的感知价值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该研究,得出提升高铁旅游产品游客感知价值的思考和举措.  相似文献   

16.
民族旅游村寨青少年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比较复杂,主要因年龄、教育程度、民族自豪感、家庭条件以及旅游村寨发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该关注青少年居民的诉求,积极引导他们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促进民族旅游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普旅游是科学普及工作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本研究从分析科普旅游游客感知因素入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萃取出影响科普旅游游客感知的四类因子,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资源与产品感知因子、服务感知因子、价格感知因子、环境感知因子。通过计算和比较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出各个指标对科普旅游游客感知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影响科普旅游游客感知因素,提出了提升科普旅游游客感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古镇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社区参与古镇旅游开发也成为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社区参与中原古镇旅游开发正处于由初级参与层次向积极参与层次上升的关键期,必须创新旅游开发模式与社区参与机制,以适应现阶段的旅游开发和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研究了江南古镇旅游商品的分类、空间分布以及地域特色等。研究表明:1三个古镇的旅游商品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别主要包括旅游特色食品类、旅游工艺品类和旅游丝织品类,旅游陶瓷类和旅游茶品类所占比例均较小;三个古镇的旅游商品存在同质化现象,旅游商品的类别不同,同质化程度不同;2在古镇核心区,三个古镇的旅游商品类别在排序上存在相似的特征;在古镇外围区,三个古镇的旅游商品类别在排序上存在差异;随着古镇的生命周期向后演变,古镇旅游商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核心区向外围区迁移的特征。3虽然三个古镇已开发的特色旅游商品的类别较多,但是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的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智慧旅游应运而生。通过选取开封市智慧旅游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本地旅游从业者对其的感知。经数据分析得知:旅游从业者对智慧旅游具体建设项目的满意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对“监管服务与自身形象”的评价高于“游客自助服务”;不同职业的旅游从业者在“监管服务与自身形象”和“游客自助服务”的建设评价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研究结论,从提升大众知晓率、加强人才培养、兼顾相关群体的利益等方面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