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15,(2):26-27
(接上期)合者,六合也,顺合也,和合也,融合也,会合也,谐合也,劲之一也,刚柔统也,阴阳合也,周身关节合而为一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外之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谓内之三合。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亦是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亦是内合。敌我争锋,以我之阴合彼之阳(避其实),以我之阳合彼之阴  相似文献   

2.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3.
黄梁温 《武当》2008,(4):20-21
心意六合拳在实战中要“身成六合,整体发力”,是以整体动作攻击对方。 心意六合拳合打技法是在出手发力攻击瞬间,我方或以肩胯,或以手足,或以肘膝同时出招攻击对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使对方处于我整体攻击范围之中。下面举例示范。  相似文献   

4.
毛明春 《武当》2007,(10):25-26
一、形意拳概述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相似文献   

5.
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赛演出时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太极拳运动中有外三合、内三合的要求。肩、肘、腕与髋、膝、踝上下相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体现在肢体上下相随,动作轻灵沉着,姿势正确,造型优美等方面。意、气、力相合,谓之内三合。内三合表现在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虚实分清,连贯园活,绵绵不断等方面。外三合内三合统称为“六合”。六合是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迎忠 《武当》2006,(7):20-21
古典道家哲学的三才学说:天,地,人,表示宇宙间的万物相互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兵法云,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战争必然取胜。三才喻为太极拳的三节、三合等。三合又分外三合,内三合,并称六合。初学者必须遵循外三合要求训练,方能见功。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相似文献   

7.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8.
六合拳论     
郭强  成守海 《武当》2007,(9):34-35
六合拳法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是锻炼人的精神、意念、内劲与身体四肢百骸合一,以技击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六合拳动静结合,内外双修,刚柔相济,从而要求在演练与技击中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六合统一,故为之六合拳。  相似文献   

9.
高德明 《健身科学》2006,(12):33-34
连贯圆活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练拳做到心静体松,只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才是衡量太极拳功夫,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演练中所要求的“连贯”,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即“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四肢与驱干的协调。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  相似文献   

10.
贾澎 《中华武术》2004,(3):31-33
“金刚”是道教和佛教守护神,因之命名取其庄重、中正、威严之仪,无敌于天下之势。“对”是相合、相含、相对照之意。“三大对”是指身、手、步相对。拳势运动中身体移动、重心转换到某一侧时,须手与足、肘与膝相合,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一对无不相对,不贪不欠,无过不及,头正身直,沉肩坠肘,吊裆松胯,气顺神蓄,气催力发,意动劲至,则五行百骸  相似文献   

11.
王铁成 《武当》2004,(7):36-36
古代先贤在中国传统的武学中.已经总结出人身有十四处可用来进行攻击与自卫的部位,即肩、肘、腕、胯、膝、足这六个部位的左右共十二个部位,再加上头与尾(臀)共十四处打法。比如:有肩打、胯打、膝打(膝贯两肋在泰拳中常用肘打、头撞、尾抽)等等。当然.人与人不同,各有各的偏好或特长,  相似文献   

12.
心意六合拳在盘艺时必须做到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为身法,使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相合,上下贯为一气,取自然界中鸡、熊、鹰、龙、虎、蛇、马、燕、鹞、猴等十种动物的灵性及本能,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以心意指挥行动,行动  相似文献   

13.
潘双喜 《精武》2006,(11):23-23
传统少林功夫的技击法,大都是从功法中拆变出来的,每一功法非打即防,举一反三,可演变出无数的用法。其功法与功法之间紧密相联,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少林功夫技击法,并非以刚猛暴烈为特点,它的技击原理是以柔克刚,手法与身法相合,内外相随,六合归一。在技击中对方的劲与我的劲相互接触时,即产生了合劲击打的效果,也就是我自身的心意济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上下、左右、前后形成的合劲(即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的六合),此谓自身之六合。再者对方进攻刚一触动时,我随即应招,这就形成敌我双方的合劲。而敌我之合又可分为意合、形合、劲合,此谓敌我之六合。  相似文献   

14.
逯建国 《武当》2014,(3):27-28
习练形意拳,外形和内意必须高度统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有鉴于此,亦可把形意拳称为“心意六合拳”。  相似文献   

15.
刘月兰 《武当》2013,(8):25-25
我有缘在十多年前先后跟从武当三丰自然派的刘焕军老师和全真龙门派的陈心惠老师,及班中咏春拳的梁伟才师傅,长年坚持习功练武。拳经云:拳打千遍,功到时自然。的确,在坚持不懈的千万次体验中,我对内家拳的整劲,特别是"搓"、"提"的运用有了自己的体悟。众所周知,所谓的整劲,其实来源于"六合"。"六合"者,内三合外三合是也。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整劲的基础是脚力,外在条件是外"三合",整劲的高级形态是顶劲。外"三合"的作用是为了让脚底平踏地面。脚底放松后,脚底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  相似文献   

17.
王万友 《武魂》2013,(2):25-25
自古有众多武林前辈及同道都总结出了各自的经验体会,一般都是以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基础。力度阴阳平衡,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再加上个自的经验,最后打出整劲。  相似文献   

18.
林泉宝 《精武》2004,(1):29-29
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较多,如重视不贪不欠,动作上既不能过大,又不能不到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无过不及”之语。要做到“无过不及”,首先要明三事,即先做到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随后逐步做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不管是练拳还是推手,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必重心偏移,失去平衡,怎么练都是不准确,也容易挨打。赵堡太极拳经  相似文献   

19.
柔拳又称禅功柔拳,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所创。基础动作是八大圆、十二小圆,从不同的角度方向配合身法画圆,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来回一条线练习。其套路共分三路,动作朴实无华,简单易学。演练要求柔中有刚、圆滑连贯、力走螺旋、出手成圈、圈圈相连、滚进滚出、摇身晃膀、变化无数,三齐(手、足、眼)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舍、气与力合),神形化一,心动身嗵、内气通达,禅拳至融。  相似文献   

20.
四、右左手挥琵琶 右式(定式面向西) 上体微右转,左手再稍前推,重心微前移,左脚稍向前跟步,脚尖外撇约45°落地,重心移至左腿,随之上体微左转,右脚稍向前移成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稍跷起,膝微屈。同时,右手臂先稍向右,再向前(手臂内旋转外旋)、向上挑举,指尖高与鼻平,手心向左;左手臂(先内旋后外旋)向左、向下、向右画弧至右前臂和肘的内侧,手心向右(右肩、肘、手与右胯、膝、足上下相合即“外三合”;鼻尖与右手尖、足尖三尖对齐即“三尖对”)。眼看右手食指(图24、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