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生面对作文话题,有立意,却苦于没有生活体验,没有写作素材。作文,处于一种"欲炊"而"无米"的状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积极活泼生动的写作氛围,激活学生已有之"米",给予学生确无之"米",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开阔学生写作思路,使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做好"名无米、实有米"之炊。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一直以来受应该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加以指导。这样,许多学生往往因为无内容可写而在写作时生编硬套,缺乏童真、童趣,内容空洞、语言匮乏,导致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低下。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训练学生习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通常作文,胸中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这一论述揭示了提高写作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自然成文。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呢  相似文献   

3.
"无素材可用,无句子可写"是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普遍反映,是什么时候开始,作文写作对学生而言成为"头疼"的事,这是语文教学者自身该反思的教学问题。语文作文写作技巧点睛之笔在何处?素材怎么积累?这些都是写作的重要学习点。主要探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升华自己的文采和心灵。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作文教学该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在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体验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让作文真正回归生活。文章试图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力图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拓展学生的写作源泉,构建丰富的写作空间,让学生由"无东西可写"转变为"有内容可述",让写作的素材由"点滴的生活小事"转化为"内涵深厚的大事",由"课本的教学素材"转向"生活的真实体验",从写作源头上进行写作指导,丰富学生写作的生活素材,积淀学生的写作材料,并以此带动作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93):35-36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却处于低效状态。学生缺乏写作热情,害怕写作文;缺乏写作素材,没东西写,即使有素材,作文素材也不够鲜活,写作运用中容易"撞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多渠道、多方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整合素材,使素材序列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学生们常说:"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作文列在了"三怕之首",可见作文教学之困境与无奈.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关键是要用人性化的思想来指导写作训练,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发现并积累写作素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没有丰富素材源泉的作文,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必须首先指导他们大量积累素材,让学生"腹中有物、心中有法、情有所感",而后下笔撰作。一、博览群书,积累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十  相似文献   

8.
要想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好文章,心中必须有充盈的素材。可是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言之无物,材料陈旧,常写不新。其原因是学生阅读面窄,肚中无词,胸中素材不足。素材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有了丰富的素材,作文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应该如何来发掘写作素材这个源泉呢?  相似文献   

9.
史亚美 《考试周刊》2014,(94):49-49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只有从写真话开始,才能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新意。由此可见,最好的作文素材来源莫过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所以,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但针对生活阅历较薄弱的学生现状,如果单从学生的直接生活中挖掘并积累写作素材似乎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发散思维努力挖掘写作的第二甚至第三源泉以获取多  相似文献   

10.
<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运用在写作中就是说,要写出作文来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素材从哪里来?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指导中总是教学生要多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而忽视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为学生读、写、说等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多范例,同时教材还是一个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素材,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那样写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时常常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心中没有更多的写作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并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育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可是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甚是低下。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现加以阐述。一、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写作如缺乏素材必然"难为无米之炊"。"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一直困扰师生的难题。为了写好作文,老师和学生都上下求索,备尝艰辛。即使学生绞尽脑汁写出了作文,老师的批语也是"内容不具体,言之无物"。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脑海中缺乏可供写作的素材,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要得到解决,就必须培养学生勤于积累写作素材并乐于表达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也同样是要有充足的素材.所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积累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下面我谈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张秀云 《现代语文》2014,(10):140-141
学生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学生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没有真实性,没有感情色彩。学生由于缺少素材积累,往往苦于对该话题无话可说,造成了作文难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切入点就在于学生平时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多思多想,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素材的方式有多种,但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很多名家的文章里无非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丰富学生情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展作文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作文时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学生个体心理上产生的沟通、交流、倾诉的需要。但我们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观察能力不强,或片面地追求分数、升学,使得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熟视无睹",更谈不上"一吐为快"的需要!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从丰富学生的生活、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入手,为学生的写作创造"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写作是非常讲究厚积薄发的,没有作文素材的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技巧也难以写出好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9.
王永军 《教学随笔》2013,(12):104-105
写作教学往往困于"无米之炊",学生无物可写。素材的采集与选用,可以克服作文内容空洞单薄之弊。引导学生去集材、选材、用材,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写作教学效果及学生作文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20.
缺少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怎样让干巴巴的作文鲜活灵动起来呢?我在作文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进行了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取素材,在生活中挖素材,在记忆中追素材,在阅读中借素材,在鼓励中激素材。实践证明这样的策略行之有效,收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