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从现实的问题即人类面临生存状态危机入手,先分析了其重要原因是忽略教育的本意,后综合多种关于教育本意的论点,阐述了这些论点共同的基础,即教育是一门生存的艺术,它的本意应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幸福自然成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教育追求在纵向时间和横向内容上整体优化的幸福,同时教育又在滋养着学生的精神,提升其幸福层次;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培养其幸福能力;不断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也正是幸福的源泉。教育构建了一座通往幸福的桥梁,使得学生幸福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西美尔认为货币由手段上升到目的,导致人类文化终极追求和意义的失落,引起了人们生命感觉的萎缩及精神的缺失。西美尔描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危机,他提出的“距离”的救赎方式对当下生存有着审美的超越意义,结合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的设想,这种乌托邦精神的审美尝试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4.
丹尼尔·贝尔新宗教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尼尔·贝尔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构成其综合思想体系的关键著作之一,它把宗教问题作为其支撑论点.对贝尔的新宗教观进行系统的梳理,有益于当代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儒学追求的永恒是对后代的影响 ,宗教的终极关怀是建立在崇拜和信仰的基础之上 ,哲学的终极关怀是逻辑地、理性地探索的结果。“终极关怀”的失落会导致现代人出现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心理咨询要解决人的困惑、促进人成长 ,就必须重视人文精神 ,通过对人进行“终极关怀” ,改变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张文彩 《美育学刊》2020,11(2):38-46
在中外美育史上,身体感性一直处于“心育”的掩蔽之下,身体美学则将其解放出来,并作为美育的重要维度。按身体美学的理解,身体感性教育是一种具身性的生存实践教育,它以身体感官、身体习惯和身体欲望为基本对象,主要通过前反思的身体陶冶、反思性的身体训练以及身体欲望管理等途径,来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一美育的终极目的。身体美育这一系统性的观念,尽管有“拔高”身体之嫌,但对“心育”传统而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矫正。  相似文献   

7.
教育必须回归它的生命起点。教育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穷尽真理,而在于逼近现实的存在,回归自身。教育是‘生命的运动’,是‘心智的探索’,以人自身为目的,教育才能走出形而上学。我们呼唤人性,人本产生了;教育呼唤生命,生命教育产生了。生命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哲学的概念,它是贯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生存教育是一项整体性较强的教育工作,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社会生存密切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职学生的生存教育更加复杂多变,本文从新媒体独特性质出发,分析新媒体时代对高职学生生存教育造成的冲击,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增强学生生存意识教育、重构生存教育体系、提升生存教育能力和构建生存教育共同体等实践拓展路径,以期实现优化高职学生生存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道德是主体(人)存在的获利方式。人(主体)或以善取利,或以恶取利,或以善恶取利。教育是使人主体化的知识传承方式。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和首要任务。道德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人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在当下即是何以成就终极关怀和走出意义危机的问题。本土化的个体价值理性自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生命本身、生命构成、人的生存方式三方面论证了生命意义考察的方法论原则;界定了个体价值理性,从学理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证了个体价值理性何以成就终极关怀;从中西文化比观视野里考察了本土化个体价值理性的创生之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生的幸福,这既具有应然性,又具有可能性;爱是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因此爱也是学生的基本需要;爱是学生的基本需要,实现学生的幸福需要爱,因此爱对实现教育目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2.
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对《基础》课程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两方面阐述文学案例的感染影响与《基础》课程的终极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技术的价值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技术具有非常强烈的实践取向,但这种实践取向的过于强大使得研究主体未能对教育技术的一些终极问题之追问,而对这些终极问题的追问莫过于进行哲学思考,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对人类学习有益,这显然需要教育技术价值论研究的指导.教育技术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哲学,本文试图从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对这些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中初步思考教育技术哲学价值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设,现阶段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社会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孔子认为能够带来人类幸福与光明的只有道德文化。康德认为文化就是人能够作为终极目的并且有希望不断接近这个目的的生存状态和条件,文化就是人的社会价值之所在。舍勒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个精神价值的概念,文化关系到的是人格的教化和培养。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人时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有限性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她是个体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简言之,信仰是对生命的不朽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据.没有信仰的寄托,人只能沉溺在世俗的物欲横流之中,沦为无根的精神漂泊者.在教育生活和实践中,也缺少不了信仰.教育哲学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这一信仰-确切的说是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16.
判定一切税收治理规范和税收政策优劣的终极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税收终极目。俄罗斯社会的税收治理实践把终极目的始终锁定在保障全体俄罗斯国民基本权利方面,充分贯彻了个人自由等基本权利原则与自由限度原则。俄罗斯国民可以基本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组织和安排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强化主体性是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重视民主和终极关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上海郊县远程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中"以人为本"的探索与实践,有着诸多方面的体现:体系的建设、课程设置以及相应的资源建设等。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根植于人类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它一直在影响着人类的行动,其核心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当作终极的、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上海郊县远程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中"以人为本"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对于建设新农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于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普遍终极的本体,遗忘了人的生存,陷入了虚妄的抽象境域;马克思哲学立足于实践,将自然和社会看作客现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使哲学最终由天国降到尘世,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实践变革的现实回归.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应该是全面完整的,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教育过程作为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是人获得幸福的过程和手段.同时也应该以人的幸福为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