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论语·先进·侍坐》载:“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对其中孔子两句话的理解,第一句没有分歧;而“毋吾以”则历来有争议。 魏何晏(等五人)《论语集解》引西汉孔安国传(注)云:“孔曰:言我问女(汝),女无以我长故难对。”①尽管“孔安国为《古论》作传,《史》、《汉》无文,何晏《集解序》始吉安国为之训说而世不传,而《集解》颇引孔《传》文,未说其所自出也”,但何晏《论语》集解“魏初已有其书”,②这无庸置疑。我们认为:此“孔传”虽难于肯定为西汉孔安国所亲为,但视为汉代还流行的一种古注当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高语第一册注释为“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此采用孔安国说。另据清刘宝楠的说法,应解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了,(别人)不再任用我了。”我们认为取后解为是。对这旬的理解关系到全篇的主旨,特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3.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否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高中《语文》第五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毋吾以也,就是‘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就不说了)。”我觉得“毋吾以也”应解释为“不用我了”,“以”不应训为介词“因”,而应训为动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老旧的故事,《论语·待坐篇》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部分词语,历代注本的理解往往很不一致。将中学课本注、古注和流行读本注三方面的材料汇集一处,略作比照辨析,可以看出课本下列几处注释的不足。〔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因为,介词。下面的“以”,认为,动词。①苏濂《石渠意见补缺》:“以、已通用。已,止也,谓毋以吾年长,止而不言。”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此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受拘束而不言。”②王符《丹铅录》:“以吾一日长乎尔,长,老也。毋吾以也,以,用…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历来有不同解释。高中五册课本上注解为“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此采用孔安国说.另据清刘宝楠的说法,应解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了,(别人)不再任用我了”.我认为后解是正确的.因为对这句的理解关系到全篇的主旨,特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读《论语》,于字句篇意偶有所得,遂作“辨惑”数则,部分已刊《孔子研究》。兹再抄出两条,敬俟博雅君子教正。 一、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目前通行的译本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人用我了。照此理解,句中的“毋”是个无指代词。这种意见源自清儒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一篇极富文学性的对话体散文。文章以孔子的问话开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发问方式很具艺术性,口气非常谦和。这样一种很平和近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弟子们在老师面前可能有的顾虑,又引出弟子们平时的牢骚话“(不吾知也”),击中了弟子的要害,敦促和启发弟子尽情地畅谈心志。就这样一句话,便营造出一种轻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也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针对弟子们平时的思想状况发问,不仅为对话和讨论提供了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9.
谢东 《阅读与鉴赏》2009,(10):64-64,26
执教《论语&#183;侍坐》篇时,笔者发现,对于“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中后一个“以”的理解.历来看法不一。虽说各家都将它看作动词,但具体意义却相差甚远。主要释义有三,分别是:(1)认为;(2)通“已”,停止;(3)用。  相似文献   

10.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毋吾以也”,课本注为:“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认为,动词。”这样解释,意思上能说得通,但释“以”为动词“认为”,似欠妥当,而“毋吾以”的语法结构也很难解释通。笔者认为,这里的“以”可看作是“已”的通假,系“停止”的意思,在这里指不敢说话。在语法结构上,“吾”的前面省略了一个表示原因的介词“以”,“毋吾以”即“毋以吾已”,也就是“毋以吾止”,即不要因为我而不说。加之以师旅课本注为:“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到……上。”此注对“加”的解释不妥,不如释“加”为“侵陵、侵犯”。这不但…  相似文献   

1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出自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材注释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因为,介词。下面的‘以’,认为,动词。一日,一两天。乎,于。尔,你们。”如果按照注释直译的话,“毋”译为“不要”;“以”译为“认为”;那么“吾”,明显的“我”,又该如何翻译呢?配套教参译成:“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也体现不出“以”是“认为”的意思。笔者认为,此句中的“以”解释有误,当译为“用”;“毋吾以也”当译为“(人家)不用我”。  相似文献   

12.
到古书上找"辙"不失为作文创新的好办法。《论语》中的《侍坐》是高中教材的课文,成为众多同学"故事新编"的素材。[课本素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加或知(?),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先进>篇所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描述了孔子和几位弟子进行的一场有关人生理想的交谈.(以下引文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14.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也,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日内)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日内)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及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曷尝不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一些词语如"辅车”、“罔”、“殆”、“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填”、“莩”、“权”、“路”、“舍”等作了补释 ,或对前贤结论择善而从 ,或为自己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7.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寡”的含义是指人少,而非东西或财物少,《语文读本》将其解释为“东西少”,不妥。该句无须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无论邢罱疏还是俞樾、杨伯峻等人据引文所作的“订正”,均偏离了传世《论语》中孔子的发话立场和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19.
徐松 《语文知识》2006,(2):24-24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句中有“我”又有“吾”,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20.
张正林 《考试周刊》2014,(45):152-153
<正>翻开《论语》中《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一文,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场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