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自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发表以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全面、深入的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进口的激增导致我国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之态.从地区结构来看,我国主要的贸易逆差来自与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东盟诸国的贸易,贸易顺差则来自与东亚诸国和欧盟的贸易;从产品结构来看,贸易逆差主要来自粮食作物和畜牧养殖业产品,顺差则主要来自园艺产品和蔬菜产品.  相似文献   

3.
自2012年以来,中国-东盟音乐周已连续举办六届,以中国、东盟为中心、深入交流各国音乐作品的特色、现代音乐的创作以及理论的研究,其推动着中国民族音乐在东盟及世界的影响和发展,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2017年第六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感想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因素的推动.其主要内容是减除成员国之间关税、技术壁垒,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全面经济合作.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呈现出有别于其他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中国与东盟国家和东盟组织间已分别建立了外交当局双边定期磋商制度和高级官员磋商制度。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全面友好合作的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60年年代到70年代前半期,中国与东盟组织没有直接联系,与东盟国家基本处于冷战状态。(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有较大发展。(3)90年代,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全面友好合作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东盟经济发展的好处这一中心议题,通过引用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东盟与中国双边经贸发展的数据、图表及相关文献资料,作一说明佐证。文章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文中重点说叫东南亚金融危机、东盟自由贸易区举步维艰和中国经济持续长期的高速发展等因素,促成了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事件视角下的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冷战结束以来,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与东盟高度关注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使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增加了新的内容。2003~2005年,中国与东盟在抗击“非典”、印度洋海啸救援和应对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合作有待加强,也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成为了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新的里程碑.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历了20年.在这20年中,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双方的身份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分析方法,对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进行分析,归纳出双方身份定位的变化以及共有合作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材料】 2009年8月11日和16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10+1)会议和第41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经济部长系列会议.分别在泰国曼谷闭幕。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拥有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卧东盟自贸区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将使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中越两国的贸易合作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背景下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分析中越两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的现状及问题,通过对中越两国经济开放程度和贸易强度指数指标的定量分析,发现中越两国双边贸易额在经济总量偏小的基础上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加剧。提出中越两国应正视贸易逆差,平衡贸易发展,完善双方贸易口岸及互市点基础设施,增进双方政治互信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构建CAFTA以来,广东与东盟的贸易飞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广东要发挥地缘优势和传统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拓新东盟四国市场,扩大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推动广东和东盟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盟自从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交往不断加深,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多领域的全面合作稳步推进。在国家层面的官方外交为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指明方向之后,民间外交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1作为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促进交往的规模最大的盛会,已逐渐摸索出一条服务我国"大外交战略"的教育外交之路,在深化双方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树立良好对外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创造了教育外交的新品牌。认真分析"交流周"的教育外交经验,对推进我国民间外交模式的创新和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以来,五届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东盟周")在贵州成功举办。"东盟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高层论坛,又有学生文体活动,还有学术交流。五届"东盟周"期间,各承办和协办单位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大学校际合作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暨国际学生流动论坛、中国—东盟高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10月30日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次峰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会议,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事。会议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高度评价了双方各领域合作取得的积极成果,展望并规划了双方关系未来发展方向,表示愿携手共进,共促和平,共谋发展,共享繁荣,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决定最迟在2010年要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应对策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出口,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达此目的,又必须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为前提,因此,加快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截止2010年,广西的东盟留学生跨境教育规模达到5224人,这对广西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探讨广西的东盟留学生跨境教育规模与广西区域经济的关系,通过搜集2000年至2010年广西的东盟留学生数与GDP数,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中国东盟留学生跨境教育规模发展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以来,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成功举办,为中国—东盟,特别是贵州与东盟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窗口,促进了贵州与东盟间教育资源双向流动,从而推动贵州教育乃至贵州整体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贵州的高校与东盟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多个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但是规模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够多,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已在南宁成功举办了九届,形成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过去八届,贸易、投资、海关、质检、科技、交通、电信、金融、文化、医药卫生、出版、体育等行业部门,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举办了10多个论坛。2012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填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没有教育论坛的空白,这是教育服务国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推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实践,必须对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较为紧密的、不可回避的几对关系——营利性与公益性、教育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国际化与民族化——分别加以阐析,尽力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以便作出科学的政策抉择和正确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东盟是发展中国家规模最大并卓有成效的区域性组织,章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90年代是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具体表现为:政治关系获得了全面重大改善;经贸科技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政府和民间的化交流日趋活跃。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干扰和影响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首先,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之间存在着对南沙群岛礁及其周围海域主权之争,一时难以解决;其次,双方在经济方面的竞争和摩擦进一步加剧;再次,东盟部分国家受到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对中国存有戒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