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华时评"是新华社国内部于2001年开始设立的专门播发评论类稿件的专栏,播发包括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和记者署名文章在内的各类评论稿件.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文本的选题、论点、论证过程等部分的分析,对"新华时评"专栏评论文章中的信息含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媒体和受众对新闻评论稿件的强烈需求,新华社通稿线路第一个言论专栏——《新华时评》应运而生。《新华时评》创办5年来,在通讯社新闻言论专栏的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新闻性、时效性、思想性、针对性四个方面,显现出自己的鲜明特点。紧扣事件做文章——《新华时评》强烈的新闻性新闻性是《新华时评》稿的第一要素,也是《新华时评》专栏选稿的第一原则。《新华时评》的稿件要求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这里的“事”就是要求《新华时评》要紧扣新闻事件。缘事而发,就是要求新闻评论要以新闻事实为由头,有感而发;寓理于事,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保…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媒体和受众对新闻评论稿件的强烈需求,新华社通稿线路第一个言论专栏——《新华时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新华影廊"是新华社白2010年起建立的高端、专业且长期固定的影像展示平台.建设"新华影廊"目的是使之成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平台,成为开展对外交流,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新窗口,成为有效引导国际舆论,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际时事评论”(简称“国际时评”)在主体、形态和传播渠道方面产生了明显变化,但在事实依据、问题意识以及对国内外舆论的引导和影响方面保持不变.通过以中国媒体对“棱镜门”事件的评论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国际时评在表象上的“变”与本质上的“不变”.认识上述“变”与“不变”有利于中国媒体顺应新媒体时代,增强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对国际事务的看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另一方面,境外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从未改变,部分西方媒体推波助澜抹黑中国。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国际评论工作,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湖北日报2012年和2013年的两轮改版中,先后在国际版和时评版开设"话天下"和"国际观察"专栏,刊发本报撰写的国际评论。作为时事版主编,一年多来,我紧紧围绕重大国际问题和涉我利益事件,累计为这两个专栏撰稿150余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4月6日,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产市场的"新华时评",多角度评解楼市问题,剑指土地财政以及腐败酿生的高房价.新华社批评房地产的系列评论刊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重点门户网站争相转载,主流媒体相继跟进.[1]这样针对某一行业、由主流媒体领跑的强势监督报道,就我国当前的传播生态而言,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现在报刊上的评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现象。但是,评论的题目怎样选择好,怎样选择才是人们想看爱看的主题,这就要下番工夫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新华时评”言论专栏就比较注意这一点。最近刊登的时评《教育学生,不妨“蹲下来聆听”》(见《新华每日电讯》3月26日第二版)就是一篇角度新颖、来自现实生活的好题目、好评论。这篇由新华社国内部鹿永建执笔的“时评”,它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陈贽  杨晴川 《传媒》2021,(23):16-18
作为党的外宣事业主力军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1946年的新华社国际部持续发挥规模庞大的海外分社采集网络优势,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数千名记者和当地雇员队伍,每天通过中文、英文、法文、西文、俄文、阿拉伯文等多语种发稿线路,以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全媒体形态,向世界提供24小时全天候新闻信息服务.除了第一时间向海内外发布重大国际和地区新闻以及深度分析、评论和解读,国际部500多名编辑记者还同时运维着"国际观察"和"新华国际时评"两个中国新闻奖名专栏、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脸书平台主账号、"新华国际"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近年来,国际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创新对外传播,在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方面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不断进取,为加快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时评是报刊一大看点。但是,综观现在报刊的时评作品,我注意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过分偏爱"昨日时评"即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硬伤。所谓"昨日时评",就是针对昨天各媒体的新闻事件的评论。流风所及,一些报纸甚至对"昨日时评"以外的时评作品评价一律亮出红灯,非"昨日时评"而不登。  相似文献   

11.
一前段时间,《新闻战线》上刊登的总共38个中国新闻名专栏目录中,纯粹是新闻评论的栏目就有14个,并且这样的栏目多集中在中央级的新闻媒体中,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新华社的新华视点,《光明日报》的光明论坛、《文汇报》的文汇时评、《解放日报》的解放论坛等等,另外综  相似文献   

12.
时事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它在报纸宣传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就报纸时事评论的定位及其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时事评论的定义与定位。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给"新华时评"做的定位是:"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做文章。"按  相似文献   

13.
王兰 《今传媒》2007,(3):36-37
时评是对新闻事件与人物的评论,是这几年活跃在媒体上的一个评论的特殊文体,它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容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在社会上获得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虽然对时评的概念争论不少,但全国许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设了时评专栏,时评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也给评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新闻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新闻评论是通过网络媒体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所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新闻评论逐步成为各大门户网站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许多网站都创建了自己的品牌评论专栏,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东方网的《今日眉批》、新华网的《新华视点》、千龙网的《千龙时评》等,以吸引更多网民的注意力,提高点击率。新形势下,深入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角色定位及发展趋势,对于促进网络媒体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达到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网络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一些知名网站的…  相似文献   

15.
国际社交网络平台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国际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社交平台中的情绪传播,直接影响用户的认知和传播行为.为使中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能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和提高国际传播地位,以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选取Twitter平台上的评论信息进行情绪挖掘和呈现,总结国际社交网络平台情绪传播特点和规律,针对有利...  相似文献   

16.
周怡 《新闻界》2007,(5):71-72
时评呈现出与新闻事件联系的紧密性或共生状态.平面媒体的时评走向品牌化与集合式;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向着超长或超短两个方向发展,超长时评是广播谈话与电视新闻评述,起短时评莫过于广播电视中的手机短讯时评;网络评论最富有创意的一面是受众的参与性以及连接空间的无限性,其中个人媒体的发展前景无限.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本着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问题解决的原则,选择中央明令禁止、百姓深恶痛绝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8.
时评正越来越成为媒体设置社会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特殊手段.时评对时事和时政进行评论,既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就身边之事、心中所想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CNC电视台起步于"东方明珠"——香港,从2009年底上星试播出CNC中文台24小时新闻频道、成立新华电视亚太台公司,直至登陆国际资本市场、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中国新华电视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建台上星,打造稀缺电视资产 2009年7月,重组半年的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的原创国际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已达日均8小时水平,足以支撑起一两个甚至更多电视频道.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为人们发出个人之言提供了极大便利, 热点事件甫一出现, 跟进的时评便如雨后春笋, 迅速充斥各大网站的时评版块. 纸媒的时评栏目编辑再也不发愁稿源了,只要点开某一网站的时评版块, 各色言辞精彩的原创评论稿件任尔挑选. 一些网络时评作者, 因其作品屡被纸媒转载, 在时评界拥有了一定的 "江湖地位", 随之而成为某些纸媒的固定供稿人甚至专栏作者. 然而, 网络时评中尽管不乏精品, 但纸媒的时评编辑仍需有一双慧眼, 严以把关, 以免观点偏颇甚至谬误之作抢了 "话筒", 损害所在媒体的公信力. 教育领域乃时评高产之地, 招考政策、 学校管理、 职业道德、 师生冲突、 校园伤害等都易引发质疑或抨击. 现就以教育时评稿件选编为例, 对编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