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集邮》2001,(8):6-6
6月上旬邮市强劲反弹,6月下旬略有回调。7月初,十多种热门品种的价格在平台整理。6月25日和7月1日发行的两款新邮:《端午节》和《建党》小版张市场表现尚可:就邮品的行情而言还算坚挺,但成交不畅。与二级市场相比,一级市场由于抓出了一批质量上乘的纪念建党80周年的邮品,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业务繁忙,收入颇丰。总之,许多邮人对今年邮市抱有期望,特别是对北京申办奥运期望最大,他们希望北京申奥成功后邮市能够红火,下半年邮市究竟怎么样,本期《集邮茶座》(7月5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石教明 《集邮博览》2001,(11):42-42
新邮是以何种方式、何种渠道进入一、二级市场的,笔不甚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次发行的新邮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而大部分进入邮市供邮商炒作。这是计划体制的模式,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要求,持别是在新邮普遍打折的今天,既不利于集邮和预订户,也不利于邮政部门,致使整个集邮行业萎糜不振。依笔之见:改变新邮发行方式,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在还没从新千年到来的喜悦与兴奋中平静下来时,我国广大集邮爱好和预订户就陷入了新邮发行计划引起的无尽的烦恼之中:传闻中的计划外邮品的种类与销售方式究竟如何?全年邮票面值将会达到什么程度?在邮市长期萎靡不振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确有些让人闹心。  相似文献   

4.
朝晖 《集邮博览》2003,(4):58-58
当前邮票市场正处于寒冷季节,新邮打折一片,邮人苦不堪言。尽管管理层多次采取减少发行量等救市措施,但市场并没有启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以为新邮的销售方式或许有问题。大家都知道,邮票有双重属性。其一是邮资凭证,这是根本;其二是供人们欣赏、研究、收藏,这是派生的属性。按上述属性,新邮应该先在通信领域流通,然后进入集邮领域。而纵观这些年新邮的发行方式,恰恰相反,新邮发行后直接进入集邮领域。在很多地方,新邮被人们戏称是“集邮邮票”。因此,要振兴邮市,改变新邮打折的局面,应从改变其销售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5.
张海军 《上海集邮》2004,(11):29-29
“邮市涨了,涨得很厉害,是暴涨”,议论邮市的文章无不津津乐道。但上涨行情的主角不是已经开始销毁的1992—2001年间发行的邮票,而是尚在发行期之内的新邮。面对如此状况,炒家亢奋了,邮政微笑了,集邮者无奈了——也许此事与大多数集邮者无关。因为新邮发行面世而非面市;因为国家邮政局承诺新邮的发行期是半年;因为集邮者的  相似文献   

6.
1999年12月18日,上海拍卖行在海伦宾馆举行了本世纪上海最后一次邮品拍卖,虽然目前邮市正处于低迷时期,但本次邮品拍卖会给许多买家以及集邮爱好者一定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许明罡 《集邮博览》2001,(12):35-35
每到年底,邮人总会为是否预订第二年的新邮而踌躇:订吧,如果新邮上市就贬值,还不如到邮市上买划算;不订吧,怕万一政策向好,新邮大幅增值,到市场上买又得花一大笔冤枉钱,况且要想平价购买计划外邮品,还非得预订不可,因此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其实这种心态或许正反映出我国新邮发行政策的摇摆状态,因此,对每年的新邮发行计划不得不仔细审视,逐字推敲。近日,2002年新邮发行计划又出台了,经过仔细地琢磨,自以为看出了些许端倪,且作拙,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00,(11):34-35,38
本文上篇谈到的美国邮市和总销售额,既包括美国邮政总局这个一级市场,也包括作为二级市场的邮商。为了更进一步窥探美国两级邮市的情况.本篇将分别讨论4个层次群体每年集邮开支中花销最大的项目,或占据较大百分比的项目。下列各表位于开支额右面括号中的数据,是指占本层次全年总开支的百分比。例如表2中,1994年第3层次在邮局购新邮3000万美元。它占第3层次全年总开支的32%,并非在各层次1994年购新邮总额中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0.
东方鹤 《集邮博览》2001,(10):42-42
三月份邮市突然升温,新邮从近几年的“丑小鸭”一下子变成了“白天鹅”,面市即告打折的尴尬局面似与邮人挥手告别,新邮不仅缩量邮品及小型张成为市场抢手货,就连正常发行高达1600万套的永乐宫壁画邮票也因其版式有所变化,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宠物。然而自聊斋小型张由50元开盘价一路盘跌至目前的20几元以来,永乐宫壁画亦在面市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80元开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邮市目前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期,市场指数不断下滑,人气溃散,很多被套邮商对市场信心衰退,等待市场稍有上涨便急欲将手中邮品换成现金,离场而去。那些有耐心坐得下的邮商,他们自已声称是来玩玩的,该赚的几年前都已经赚了。此时,还有较大盈利的是与一级市场保持特殊关系的大代理人了。  相似文献   

12.
1991年邮市火爆,与此相应的便是各地邮票公司为新邮发行而推出的原地封、原地片等原地邮品被邮人争相抢购,以致供不应求,动作稍慢者遭遇退款也就难免。在此期间,我即多次邮购碰壁,也经手退款给函购《景德镇瓷器》邮票原地邮品的各地邮友。  相似文献   

13.
陈利敏 《中国集邮》2001,(12):27-27
今年的邮市行情,可谓是新邮行情,“短腿”行情。作为集邮品中坚的JT票有如泥牛人海,无声无息。如今再回头一看,其价位又下了一个台阶,并正被邮人所遗忘,与以往的红火和辉煌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还是目前的邮市投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热衷于新邮炒作,热衷于“短腿”邮品的炒作,其所需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大多来源于中老邮品的跳楼。其次是集邮被铺天盖地的新邮搞得眼花缭乱,也压得喘不过气来,再也没有精力和能力顾及.IrI’票的收藏了。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邮市在经过上半年的普涨运行之后,新中国发行的大多数邮品价格已明显上了个台阶,从市场的整体演绎分析,无论是近年来发行的新邮,还是此前发行的JT票等老邮,几乎体现为齐涨共跌的特征,因此就价格的变化节奏看,属于典型的普涨表现,也就是修复性回升行情的最主要特点。但是,随着今年歇夏期邮价的抗跌性明显增强,市场的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8月份的复苏表现中,各个邮品板块的回升一改此前齐涨共跌的势头,而呈现出风水轮流转的现象,尽管8月份的反弹表现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不过板块依次走强的特征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宝木 《中国集邮》2000,(1):12-13
21世纪起始年的邮票内容如何,以及会对邮市造成什么影响,是众多集邮非常关心的事情。从近20年来新邮在邮市好恶的变化看,除了发行量作为影响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外,邮票本身的设计、票幅、印刷版别和质量以及题材等诸方面因素。也往往影响到新邮的价格定位和走势。国家邮政局于新邮预订前夕,将明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85%的邮票图稿亮相公众,以引起邮人的关注。笔根据业已公布的2000年计划安排20套83枚(其中3枚小型张)邮  相似文献   

16.
窗外,骄阳似火。盛夏的天气日渐热煞人。与酷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令邮人爱恨交加的邮市似乎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依旧软绵绵。今年已面世的12套新邮首次全线告“负”,从面值线上集体“下岗”,又成打折新族。经过深思熟虑,笔觉得,对目前市道下的新邮不宜放量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邮市无机会。因为,新邮毕竟只是邮  相似文献   

17.
邮市见闻(49)     
一季度新邮点睛之作——《九寨沟》的倾巢而出,成了近期邮品价格重新回落的催化剂。这套原先被市场人士普遍看好的邮票,并没有能发挥预期中稳定市价的作用,却因其逐步回落而带动了近两年发行的邮品跟“风”而下。4月份起坚持了3个月的邮价稳定状态再次遭到破坏,邮市进入了新一  相似文献   

18.
邮市见闻     
宝木 《上海集邮》2000,(12):36-36
11月份的新邮热点纷呈,而市场表现却依然平淡。这是因为许多近期邮品在抛压的影响下价格不断滑落,导致投资者浓厚的彷徨心态,冲淡了新邮引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宝木 《上海集邮》2000,(10):43-43
8月中旬开始的近期邮品反弹,令邮人欣喜不已,虽然力度不强,但毕竟是漫漫40个月市价下跌后出现的一个转机,多少让邮人重燃信心:邮市不会就此沉寂,集邮也不会因此而倒退。  相似文献   

20.
面对香港邮市的低迷不兴,香港邮政署除在’99新邮构思设计上标新立异外,还在订购服务上广造声势,增加’99新邮的吸引力。 一、预订服务宣传到家:除了通过各种媒体以求家喻户晓外,还通过免费赠送相关资料,使它的宣传口号深入人心:如“安坐家中,即可确保拥有1999年发行的新邮票”、“多款邮品更多是香港邮政史上第一次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