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磊 《收藏》2008,(11):22-23
纽约苏富比拍卖一直都是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尖兵和重要风向标。鉴于其每季拍卖的时间都早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同时又居于世界艺术市场的中心位置,所以它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每季拍卖都牵动着内地和香港拍卖公司的神经。2008年,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动荡不安,在纽约苏富比开槌之前,很多人都预想这次秋拍会遭遇”滑铁卢”。但当拍卖真正结束后,它所交出的拍卖成绩还是突破了很多人的心理底线。  相似文献   

2.
杨国亮 《收藏》2012,(10):72-77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回头来看,当代艺术市场的启动,也不过才十来年的时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来声名显赫的当代艺术F4等人也不过是不安分的艺术青年,日后屡创天价的作品在当时并无市场;即使到2000年左右,在外部资本的关注下已经有了起色的当代艺术的市场,低迷还是常态;但2005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行情迅速开始启动,成交总额逐年呈爆炸式增长;在2009年短暂的回档与调整之后,2010年至今,市场又有一波新的行情。香港苏富比春拍历来被看作是市场的风向标。2012年4月初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春拍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这次拍卖有天价,有赔本,有流拍,亦有600万的"新势力"——这些都是市场的表象,如何透过表象了解到当代艺术市场的背后所蕴藏的趋势?本刊为此专访了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赵孝萱博士。  相似文献   

3.
钱志坚 《收藏》2012,(17):122-131
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艺术影响了整个世界,曾是西方文化艺术中心的巴黎都不得不让位于纽约。我们中国人对美国艺术印象最为深刻的应是20世纪美国的当代艺术。它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然而我们对于美国更早些的19世纪的艺术却知之甚少,那么19世纪的美国艺术是怎样的呢?我们特约本刊驻纽约撰稿人钱志坚先生为我们揭开19世纪美国艺术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4.
Vivian 《收藏》2013,(2):26
总结一下2012年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拍卖市场的动向),当代艺术正遭遇着近几年最大规模的"寒潮"。画廊盈利堪忧,拍卖市场不振,藏家热情退却,曾经备受市场追捧的"前卫艺术",如今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这种情况并不仅现于中国。欧洲债务危机拖累着全球经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又增长乏力,如此大环境下,谁还愿意大肆铺张?无数经济学家的研究证明,所谓的经济不景气并不代表"钱都没了",而是富裕阶层开始变得异常谨慎,不愿意让自己的资产蒙受风险。以此类推艺术市场,还未被历史证明其价值的"当代艺术",自然成了藏家敬而远之的对象。可是,艺术市场里的钱,同样也不会凭空消失,从当代艺术领域抽离的资金,最终必会寻找一处避风港,于是,那些艺术史中早有定评的经典作品,无疑成了大资金的首选。藏  相似文献   

5.
张少华  张民芳 《收藏》2012,(14):24-31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百度上有关他的搜索结果超过十万个,百科名片中是大篇幅的关于他的个人简介。大事年表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开创性地策划了诸多重量级的代表着重要艺术潮流和走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一个坐标,被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最大的"腕"。2012年6月21日,西安初夏明媚的午后,曲江一处古雅的院落,水声鸟鸣中,在挂满嫣红梅李的果树下,栗宪庭侃侃而谈,态度是那样率真、谦和,话题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又超越中国当代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6.
拍卖     
《收藏》2012,(8):32-35
西奥多·福斯特曼艺术珍藏亮相纽约苏富比纽约——苏富比将于2012年5月2日纽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会上,隆重呈献来自已故美国传奇金融家和著名慈善家西奥多·福斯特曼(Theodore J.Forstmann)的艺术珍藏。福斯特曼先生生前不单是福布斯巨富,更是一位拥有绝佳鉴赏力的收藏家,其收藏横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美国艺术和拉丁美洲艺术。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2,(12):48-49
2012年的战后和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创造了新的拍卖纪录。仅2012年5月8日和9日,佳士得纽约和苏富比纽约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共成交102件作品,成交总额达5.783亿美元,共创造了18个艺术家个人最佳拍卖成绩。如此骄人的成绩创造了当代艺术拍卖的历史,并且一举超越2007年11月所创下的成交总额纪录(佳士得纽  相似文献   

8.
朱有仪 《收藏》2012,(3):98-103
佛像拍卖的历史轨迹大陆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起步晚于国际市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零星的佛像现身拍场;加之市场推介的不足,佛像拍卖未能引起广泛关注。这种状况延至2004年才开始有所改变。那一年中国嘉德、北京翰海首次在秋拍中推出金铜佛像专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张冰冰 《收藏》2011,(1):70-73
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的再次流转大多来自拍卖会,自其被来华的西方人士购买回国时即已开始出现在西方的拍卖市场。例如1796年,美籍荷兰人范罢览从广州带回38卷共1700余幅水彩画,3年后,即1799年就由伦敦佳士得拍卖出售了,其中5幅拍出了175英镑的高价。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许多学者、收藏家和博物馆开始关注中国清代外销画。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6,(3)
正2015年12月2目,香港佳士得拿出了一份约26.3亿港元的成绩单。佳士得以此将艺术品市场现状概括为"稳健"。这样的拍卖成绩,得益于佳士得的一些重点工作,即最终的市场焦点。A焦点一,亚洲当代艺术当今的市场是否"稳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在持续力推亚洲艺术概念的道路上,佳士得的"稳健"则毫无疑问。佳士得方面反复强调,支撑这一板块有着很现实的力量,那就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25%的新买家。最终,"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