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阶梯,是科学把人类一个又一个征服自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是,科学又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是科学,让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渗透或充满心灵,从而没有人类与自然对立的意识.西方近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现相对立而具如下特点:一、主、客体二分,由此引发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人类如何征服异在的自然的问题;二.机械论,认为自然不过是一架机器;三、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在制服自然方面没有自然科学解决不了的困难.基于这种观点人们相信愈能征服自然便愈能过得舒适.到了现代,得到普遍纠正的只是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关于主、客二分、自然科学万能的信念则仍然根深蒂固,所以人类不肯放下征服自然之剑.实际上自然科学之所知相对于人类对自然之无知只是沧海一粟,不仅一个个人是有局限性的,整个人类亦是有局限性的,人类并不具有上帝的全智全能和永怛.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人类亟需倡导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所以我们应该像保护我们自己一样保护自然.我们该从享乐主义的迷梦中猛醒,该放下征服自然之剑了.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保护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生产力是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的,既有科技生产力又有绿色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民族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类从荒芜走向文明,经历了"惧怕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设计源于自然,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更应该回归自然,绿色设计和废弃品设计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代表着未来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1.人——物关系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一直严重地依附自然,从而形成人类最初的思维是偏于"天人合一"的自然思维。但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开始由过去的依附自然变为能动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人开始由崇拜外部自然、崇拜超人间的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崇拜人的理性和技能。在这种背景下,人开始以自然的主人面目出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在此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起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构成了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纷繁多变又源远流长。我们所确信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最初人类躲避着自然的灾难以求得生存和进化,之后他们与自然和平共处,之后他们开始试图征服自然以取得地球上的霸主地位。他们立足于大地,开始向高山进击,向天空进击,向自然的一切进击。  相似文献   

8.
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已成为跨世纪的全球性课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上述五大问题的焦点尤令世人注目。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类共同面临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再生产的严重失衡问题。因此,对当代环境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甚为必要和紧迫。一、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经典生产力的定义即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仅从征服自然的角度起见,人类生产活动的能动性既表现为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又表现为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迄今为止,人类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对环境征服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从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虽然对自然的征服已包括对自然的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3)
经典名言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征服大自然。——达尔文2.很难判断,大自然究竟是人类仁慈的母亲,还是无情的继母。——普林尼3.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发展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再到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这几个阶段,凸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没有善待自然的恶果.人类在竹出惨重的代价以后开始反思,重新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人谢自然、人亵自然、人胁自然、人协自然几种关系.正确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定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处理得当,有助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认识到形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①崇拜自然。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很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恐惧和依赖的关系;②改造自然。进入农业文明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③征服自然。随着科技进步,人  相似文献   

12.
生物与数学     
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地接触、认识各种生物,发现它们与数学之间联系密切,息息相关,奥妙莫测.正如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所说:"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相似文献   

13.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家园 ,在这个家园里 ,世世代代的人们为了使自己过上美好的生活 ,不辞辛劳、不畏艰险 ,前仆后继地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终于在蛮荒的大地上 ,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 ,人类为自己能征服自然而骄傲过、自豪过 ,但面对自然界的破坏 ,我们又是那么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园林景观营造,是将自然的绿色植物看作原材料,反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植物还常被赋予深刻的寓意,从而为拓展植物配置中的文化属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直  相似文献   

16.
艾特玛托夫在《死刑台》与《白轮船》中对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不仅揭示了人类征服践踏自然万物的可怕场景和严峻后果,还探讨了造成这种生态灾难的原因.他用“恶战胜善”的生态悲剧以及道德悲剧,揭露并批判了人类身上一系列恶的种子.同时,他还从人性、道德、精神的角度思考生态问题,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艾特玛托夫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融入自然并具有自然美的人物,并希望通过将“爱与善”的人道主义延伸到自然界来解决生态问题,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为人类指明一条融入自然、诗意栖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人类获取光、热、动力等形式的能量的载体,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发现和利用火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能源,对能源资源的使用能力也代表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中表现出复杂自然观.在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思想,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下,海明威短篇小说体现出典型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和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此外,海明威还时常把自然建构成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类对手,用来反衬他的“硬汉人物”形象.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中还表现出消极和积极两种层次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人从来也没有能力脱离或征服自然而存在,人认识自身如同认识自然一样没有止境。人类初现的智慧充分体现在与自然抗衡求得生存,但到国家形成之后的人类后智慧,则更多关注人与人、国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