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保尔热”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诗性的误读、时间的误读和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又普泛存在于对其他主旋律作品的解读中。误读的表层原因是解读方法的简单化、形式化和解读心态的急功近利性,深层原因则是文化语境的制约,因而反思要超越话语现象本身,追溯话语背后的语境构成,艺术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回归常态,并由此促进艺术生态、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把对主导文化艺术形态的分析和对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电影艺术、电视剧艺术获奖文本的分析结合起来,梳理了主导文化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关于艺术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话语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对艺术现象展开具体理论言说时,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主要呈现出三个基本环节。首先是遵循文化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基本方法,参与实践至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去,获得直接而完整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知识;其次是基于文化整体观,对艺术生态做出全面的语境性把握,从而探究艺术活动的文化逻辑和生活特征;最后,以艺术民族志的形式,在关注艺术现象的细节和场景中,使得具体艺术现象得以综合把握和书写。艺术人类学的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发力因此而得到有效实践和彰显。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话语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亦因有人误读,而给当今古代文学研究带来流弊。尝试从进化论与混沌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辨析误读的根源,转变解读方式,来对其进行纠正。当代人从当代文化系统出发,孤立地解读王国维的话语,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回溯到话语产生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潮,看进化论、西方文化思潮、中国传统经学如何合力于王国维身上,结合王国维写下这段话语时的交流的社会性质、互相制约的环境因素,解读这段话语的真实含义。借助混沌学的思维观照文学史发展,纠正其对文学史发展的简单、线性认识,从而寻求文学及文学史发展的新解读。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认知和体验世界的基础,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话语现象。隐喻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共性.而且深受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影响。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英汉貌合神离性隐喻,指出文化差异是造成英汉貌合神离性隐喻的根本原因,强调文化语境是隐喻理解的基础,隐喻话语意义的准确解读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背后折射的文化因素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在后现代语境下,异质文化之间的张力愈加凸显出来,误读成为沟通不同国别、民族之间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7.
梁玖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4):128-128
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在当今世界语境中,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影响较大,是当今中国最复杂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形态。如何解读、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业内学者以及业外受众极为关注的文化问题。业内学者考虑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界、延伸、观念变化以及意识形态功能等文化问题,业外受众关注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美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芳 《现代教育》2011,(10):46-47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了我们的设计艺术。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研究设计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齐鲁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差异性比较,及其在现代设计语境下对艺术设计造型的影响解读。旨在挖掘隐藏在设计艺术中的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精神本质的齐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小说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现象:其一,学生的浅解读;其二,教师引导造成误读.浅解读与误读现象的普遍存在困扰着小说解读教学,暴露出文本解读作为教学形态的严重缺陷,探索文学文本解读教学的方法已是十分迫切的课题.为此,本文提出语境解读作为小说教学的一种方法,尝试破解这种困局.  相似文献   

10.
何俊明 《考试周刊》2013,(72):18-19
<正>"现代性"是当代学术语境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在不同学科领域都存在广泛论争和诸多歧义的概念。概而言之,启蒙、自由、理性、人本、民主等话语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以现代性审视古代作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对建设当代文化不无裨益。然而,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我们是否误读了古代作品,是一个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1.
时下,生态批评学者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作了比较全面的挖掘和整理。然而,对于传统艺术生态理念却疏于研究。本土传统艺术生态理念是艺术生态批评颇具指导性、很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的话语资源。师法自然的艺术生态理念,整体关联的艺术生态理念和精神调节的艺术生态理念,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仍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异质文化的误读不可避免.文化误读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文化误读的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慎重、客观地对待文化误读现象是很必要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接受异质文化,避免由误读而导致的文化定势,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失误.  相似文献   

13.
指示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描写话语成分对文化语境特征的指示性是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承载了文化语用指示功能的动词被称为文化指示动词。话语文化语境包罗万象,可细分为文化事实层、文化规约层及文化设定层。这样分类可使动词指示性在文化语用分析中更具操作性,成为解释话语中动词对文化语境特征参数指示性的理据及参照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是新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性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是,世界上却充斥着“妖魔化中国”的各类话语,只有消除“妖魔化中国”的误读,才能达到文化反思和文化对话的新语境。“妖魔化中国”折射着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过去,中国的大国地位遭遇质疑,“去中国化”不断出现,但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确立,“去中国化”已经成为历史,而东方文化世界化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反思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边缘化处境、进一步厘定中国价值,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世界化强调中国对维护世界精神生态和促进东西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而确立文化立国和文化输出的大国文化战略就成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基本保证。今天的中国已经跨人新的时代。处在世界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化,其发展方向在于,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以崭新的文化姿态参与到世界生态文化营建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价值重建时代的大国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是新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性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是,世界上却充斥着"妖魔化中国"的各类话语,只有消除"妖魔化中国"的误读,才能达到文化反思和文化对话的新语境."妖魔化中国"折射着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过去,中国的大国地位遭遇质疑,"去中国化"不断出现,但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确立,"去中国化"已经成为历史,而东方文化世界化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反思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边缘化处境、进一步厘定中国价值,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世界化强调中国对维护世界精神生态和促进东西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而确立文化立国和文化输出的大国文化战略就成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基本保证.今天的中国已经跨入新的时代.处在世界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化,其发展方向在于,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以崭新的文化姿态参与到世界生态文化营建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学的理论视域解读艺术教育与大学文化的关系,是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中地位与价值的基本途径。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能够唤起人类诗意精神、具有超越价值的文化现象,在大学中所产生的审美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方式,影响着整体意义上大学文化形态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生态失衡的现象,艺术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对塑造大学生唯美人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校园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接受西方强权话语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一个世纪来所存在的现象,而全球化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当前民族文化研究存在着话语失落与方法失落的问题。在跨文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研究应该走个性生存与文化共生的道路,一方面,要保持民族的个性,这是民族性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包括西方先进文化的经验,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道路,建构东方语境下的民族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化指示的实现是基于文化语境信息的客观存在。文化信息即表层信息、深层信息及核心层信息的客观存在,是文化语境信息在话语中实现指示的前提。文章以《纽约日报》(New York Daily News)和《今日美国》(USA Today)中的新闻受访人话语为分析语料,探讨了文化信息如何在当代美国文化共同体内成员话语中实现文化指示。结果表明,文化指示在话语中存在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文化信息的客观存在实现。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艺术是文化的核心,前者是文化的载体与容器,后者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传统艺术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了解语言和艺术的特征将有助于对文化整体的解读和认识。结合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的文化的高低语境之理论及其对高低语境文化特征的界定,阐释汉语造字构词的理据性和汉语语法的意合特征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性和写意性特征,从而说明中国文化在高低语境的连续轴上是处在相对高的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