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中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知识及一定的词汇量,同时要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还要注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是课文阅读教学,它的任务具有双重性:第一,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第二,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阅读是一个人运用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逻辑推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具有内容丰富新颖,选材广泛,体裁多样的特点,做到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融于一体。如何有效地利用SEFC课文新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高中英语新教材一轮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现将我的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指导。一 精、泛、快速阅读有机的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3.
高峰 《成才之路》2014,(7):96-96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新教材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的特点是:话题广泛、信息密度高、评议知识丰富。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此,上好阅读课文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借助词典独立阅读难度略低于课文的一般读物."NMET试题七篇短文中有四篇直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完形填空和改错实际上也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5.
苏琪 《甘肃教育》2006,(10A):46-46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为今后进一步在大学学习,进行专业阅读,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猎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交际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又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课改难题,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出解决办法。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为今后进一步在大学学习,进行专业阅读,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猎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交际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又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课改难题,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出解决办法。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众所周知,外语不能靠背语言知识去…  相似文献   

7.
一、默读是否过早以往教材一般都在二年级才提出“学习默读”,新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要求学生默读,是否过早、恰当?首先,“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新教材虽然课文比较长,阅读量大,表面上看朗读能力似乎也造成高于以往的学生,但是课文长、识字多,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能还不如以往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默读,没有实际效果。其次,新教材识字量大,上课时忙着识字、读通课文———这必须要朗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默读。再次,默读在学习课文当中主要用于理解文章内容。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不提倡讲解分析…  相似文献   

8.
“讲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为什么要坚持“以读为基础”呢?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阅读的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另外,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从阅读开始。讲读课文如何做到以读为基础呢?这就要求在整个讲读教学中,以学生的读为主要活动,教师的讲应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核心,还要认真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读是基本的,要解决懂的问题;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读,要以讲来扶读。讲和读又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还应做到读中有讲,讲中有读。以  相似文献   

9.
中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知识及一定的词汇量,同时要培养他们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还要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试谈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课文教学何金钰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为了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