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阶段特征】 政治: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北约和华约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呈现大和平、小战争交叉并存的局面.从全球范围看,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过渡,全球趋于和平.从地区角度看,由于冷战时期长期被压抑的民族、领士矛盾及宗教纠纷,随着冷战结束而爆发出来,地区战争接连不断,有时十分激烈.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抬头.因此,冷战后维护国家主权仍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尖锐对峙,互不相让,互挖墙角,有时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随着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冷战时期宣告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世界性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潮流正在异军突出,强烈震荡与冲击着转换中的世界政治格局和重组中的国际关系,在强烈的国际动荡和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它的发展过程大抵分为如下阶段:两种经济体系对峙为特征的战时向冷战的过渡性格局;两大阵营解体后,美苏争霸,三个世界形成,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开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向多元化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国际经济格局发展的影响下,成为当代一大经济趋势。它的发展演变同世界经济格局一样也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华沙条约组织产生于1955年美苏冷战正酣之时。它是当年苏联控制东欧、抗衡美国、推行全球称霸战略、维持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组织严密、队伍庞大、装备精良、威震一方。但好景不长,由于苏联国力衰微、东欧剧变,华约仅存在了36年就解体了。个中因果,值得体会  相似文献   

6.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以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对比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由于苏联的解体而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战后美苏长期的冷战对峙和美苏争霸局面也相应地结束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民族主义再度掀起了高潮。文章从民族主义新浪潮兴起的原因、民族主义新浪潮的特点、表现形式入手,试图对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当前的发展态势,以及冷战后时期国际政治的影响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下半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本专题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与美苏争霸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等。  相似文献   

9.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关口的重大事件,新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深受苏联影响,苏联解体引发中国思想政治的全方位反思。一直以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病,当这些积累的弊病和外部渗透加剧的时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结束了作为主权实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加强对冷战思维的防范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在冷战后的10年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就是在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国政界、学界及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冷战思维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思想基础并延续于整个冷战时期。 现阶段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以现实主义为冷战思维的哲学基础,认定大国间具…  相似文献   

11.
冷战期间,美苏两极对抗与缓和决定着世界格局的演变方向。但是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大背景下,学者们认为还存在着美苏中三角关系-世界上最重要的大三角关系,因而它成成为国内外学者冷战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三角关系为研究冷战时期的美苏中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2.
战后的苏联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受到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局势的双重影响。1947年冷战爆发后,苏联当局对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了审核与监控,由此改变了战后苏联对外交流活动的发展趋势。通过探究战后苏联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基本趋势,不仅可以归纳出其内在原因与发展规律,还可总结出战后苏联的文化体制与对外交流活动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冷战的三级概念与冷战结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大体具有广义、较狭义、最狭义三个层级含义。广义的冷战将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较狭义的冷战仍未结束,最狭义的冷战已经结束。通过对概念的认识和对史实的分析,笔者认为:“冷战结束”的提法(或断语)是非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对一个弱小国家发动的战争,是苏联实现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美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削弱了国力,没有获得好处,反而使美国从中得利。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至今这个国家仍陷在内战之中。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人们所期望的永久和平却并没有出现,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猖獗。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还是看到进入后冷战时代以后战争制约因素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6.
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旋律是美苏全面的军事与政治对抗。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也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透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冷战对世界经济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苏东剧变的冲击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普遍地对苏联模式和苏东剧变的性质和原因进行了反思,并对西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中以法共、日共为最。形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新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8.
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东西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英国确定并坚持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也执行了不趁机离间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单独对抗苏联的政策。英国的东欧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的对苏政策,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英国在冷战期间始终保持着与东欧国家的交往,以期从长远促进东欧国家的社会变革。在与东欧国家交往时,英国也十分重视西方联盟的团结。  相似文献   

19.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了直接碰撞 ,并导致两国的斗争日益激烈。杜鲁门主义和两大阵营的理论不仅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也标志着美苏两国对世界政治的两极看法正式确立。马歇尔计划则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但两极格局是既不对称也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20.
入主白宫前,在国会里长期从事对外事务工作的肯尼迪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外交思想。其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反共和对苏联冷战。然而,与传统冷战斗士不同的是,肯尼迪更加重视美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领域同苏联的竞争,更加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走向;在对待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问题上,肯尼迪也采取了更为现实和客观的立场。与艾森豪威尔相比,肯尼迪的外交思想更具主动性,更有利于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