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7”“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答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那师父您说是什么呢?”小和尚没辙了。“就是你自己呀!”  相似文献   

2.
新近听到一种反对“笼统反对‘合理想象’”的意见,那意见说:什么叫“合理想象”?定义要搞清楚它。黄继光牺牲前的那一刹那,他是怎样想的,谁也不知道,可是报道时写出来了。这是记者经过调查了黄继光平时的表现,听取了周围同志反映后作出的推论,也就是所谓“合理想象”。这种做法是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3.
读传记,由于传主的人品、行状的不同,那感受是不会一样的.一部《史记》“太史公三百篇”,“列传”七十篇占了一半多,“本纪”.“世家”中也不乏公认的传记,但读“游侠列传”和“酷吏列传”,或扼腕或发指,那观感定会迥然不同.我读  相似文献   

4.
“有偿新闻”的泛滥是新闻腐败的一个突出表现,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它有了新变种,那就是“有偿不闻”。  相似文献   

5.
被奉为祖师的,实非那行业的肇始者,而多是那行当中佼佼卓然的人。文坛啰嗦始祖为谁?迄无考尚属阙如。如以啰嗦成就衡量,当推朱熹,有笑话为证:某曰,朱熹谒孔夫子未遇,留字一通:“门人朱熹百拜”,并加注曰: . “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夫子想必也是对文必加注之风深恶,批以“啰嗦”二字发还。朱熹在批语上又注“啰嗦者,麻烦也”,复送达孔子。孔夫子再批:“太啰嗦!”,朱熹更注:“太者,更进一层也,啰嗦见前注。”而今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互见层注可说是古已  相似文献   

6.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7.
首届西藏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降下了帷幕,我有幸名列其中。组委会要我写几句话。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风靡了大半个中国,人们最喜欢的是它的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 我记起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经对我说:“记者心中也要有杆秤。” 记者心中有杆秤。那秤砣,还是老百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在记者心中的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是老邓最喜欢的地方,也是我最热爱的地方,因为那是我们俩并肩战斗的地方。是我们的“娘家”。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就读时,每当听说某某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时,那种自己想尝试的心情也就越急切了。于是,刚刚告别菁菁校园的我就忙于爬格子中,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似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2月份,我那仅有二三十字的“青春寄语”终于在《人民铁道》发表了。至今我还记得,在邮局取那“六元”时,邮局的一位女同志将我瞅了又瞅,似乎那汇款单上的名字不是  相似文献   

10.
新闻观察     
新闻界一个可喜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务实”。无论是新闻报道,产业发展,还是我们的新闻研究,都更加注重“实效”了。发展是硬道理,“硬”,因“实”而“硬”。花架子再漂亮也是花架子,终归不顶事,不能当饭吃。  相似文献   

11.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写文章的人,差不多都背得出这两句诗。那意思,也极其明显。我有一个朋友,他有时几个月不写一个字,有时却一夜之间,洋洋洒洒,文不加点,万言成就。问其诀窍,他笑一笑说:“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有时看画家作画、书法家写字,也常有这种感觉,他们的精采力作、那动人心弦的涂抹、那力挽狂澜的勾勒、那情不自禁的点染、那联想万千的烘托、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远不像干体力劳动的那样,为了干  相似文献   

12.
古时候巴比伦的巴别塔是怎么倒了的,这想必有人论过;《圣经·创世纪》就是一个例子。这里须要“再论”,也还是为了一本书。而且,鲁迅先生也写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他在文章里感慨说,雷峰塔倒了,那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终于把雷峰塔给挖倒了。外国的巴别塔之所以倒了,倒不是无知,而是“知识”实在太高超:一下子来了几千种不同的语言,造成了造塔的小民们之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荧屏上的有奖收视近来似乎在一天天升温,越来越多的电视台相继打出了“看电视,中大奖”的诱人大旗,把不大安分的那部分观众撩拨得心里痒痒的,电视台的“热线电话”想必也是热得可以。于是议论蜂起。见仁见智,说好说坏的都有,但总体上是贬多褒少。有奖收视的目的是以奖促“奖”,吸引观众看他的节目,参与他的“游戏”,这谁都明白。如此看来,它的目的也许并不十分“高尚”,用的也是“物质刺激”的那一套,但只要不是用劣质节目来欺蒙观众,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观众看了自己愿看的节目,运气好的还能中得一份丰…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电视台的老总们也知道在《三国演义》之类精彩节目开始前,大家准会去洗碗、上厕所什么的,所以常采用先出片头再放广告的“邪招”。我是老上当又不总结教训的一个,便只好硬着头皮看广告。广告所推销的商品质量没用过不能乱讲,水平高低不一的广告看多了倒可议论几句。且不说那些“专家”们指导时的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也不说那公众仰望欢呼如获救星出现的滑稽可笑,更不提那“只要你拥有某某空调”,地球热化了都与你无关的自私说教,单说那广告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就够让人难过一阵的。那搔首弄  相似文献   

15.
古时候“文艺青年”,必然是和“琴棋书画诗酒花”相关联的,例如那平均文化水平中上的大观园,即使最命苦的小妾香菱,也是学诗成痴,张口能诵;  相似文献   

16.
“年青”与“年轻”都是形容词,词义相近,都是说明人的年龄。但也有区别。“年青”专指介乎少年和中年之间这一阶段,只能用于青年。而“年轻”用于年龄的比较。例如某甲今年七十岁,某乙今年六十岁,那我们可以说某乙比  相似文献   

17.
防不胜防“地沟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商家道德沦丧的行为深恶痛绝时,也不得不看到,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的标准低下和监管漏洞,使“地沟油”流回餐桌有了可乘之机。本次地沟油大案的主犯柳立国坦言:“如果说我是道德沦丧的话,那这些监管部门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18.
编辑活动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关于编辑活动的科学却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上一个时期里流传的“编辑无学”的说法,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问”,那是一种误解或偏见;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说”,那是对于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编辑经验及其理论概括的无知;如果是指“编辑没有科学”,那倒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状况。编辑学至今尚在建设之中,还不能说已经成熟,甚至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但也不能说“没有”,它是正处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之中,是“正在有”。“正在有”虽不能说就是“已经有”,但…  相似文献   

19.
“唯一 ”的东 西 肯定 是新闻 ,“第 一”的东 西 也肯 定是新 闻,搞新 闻的 人 谁都 明白这 一点 。 因此 ,时 刻不 忘在 “唯 一 ”、“第 一 ”上做 文章,找 由头 ,也就 成 了某 些记 者 和 媒 体 惯 常 使 用 的 拿手好 戏。 至 于真 的是 不 是那 么一 回 事,一是难 得有  相似文献   

20.
时下的会议之多着实令干部们应接不暇,更令记者“身不由己”。因而人们常谓之“会海”(其实是会害)。记者的职责是发新闻,即便是被动地在“会海”中游泳,也不希望自己一无所获。而要有收获,光做“材料匠”断然于事无补,那“新闻鼻”倒是不可须臾或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