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度,以色列人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以色列的母亲们在孕育这个出色的以色列民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以色列女人的状况又如何呢?现在让我和大家一起到以色列女人的世界,对现代以色列女人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吧。煞费苦心的“减肥”中东地区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多以素食为主。这样的饮食结构造就了犹太女子苗条纤细的身材,形成了以瘦为美的流行时尚。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这里的姑娘苗条有余,丰腴不足,一个个都似T型台上的模特儿。迎风飘摇的腰肢、惹人瞩目的“魔鬼身材”,给初来乍到的游人…  相似文献   

2.
正数月前,法国电视剧《特工科恩》(The Spy)的热播将伊利·科恩(Eli Cohen,1924—1965)这位历史人物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作为以色列的王牌特工,伊利·科恩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奉为"无可匹敌的情报专家",享有"西方佐尔格"的美誉。科恩被以色列人尊为"国家英雄",在以色列网站评选的"最伟大的100位以色列人"中,他位列第26位,只与爱因斯坦相差四位。科恩的人生堪称一部谍战大片,  相似文献   

3.
蓝菲 《世界文化》2012,(3):18-20
苏珊·桑塔格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女人,她反对任何人对她定性、归类。然而终其一生,她却不知道被贴上了多少标签:"桀骜的叛逆者"、"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每个人都试图概括她,却也永远无法概括她。1968年,她亲身赴越南实地考察两周,发表了世人瞩目的《河内之行》。她重视"形式"、"身体"、"表面",她要将"疾病的隐喻"祛除,将疾病从"意义"、"隐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还疾病以本来面目。她质疑摄影的真实、可靠性,因为她深知没有人知道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会如何演变,并且还指出摄影有将现实碎片化、将灾难与惨剧美学化的危险。在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上,面对以色列人,她却针针见血地指出除非以色列人退出占据的巴勒斯坦土地,否则不会有和平。莎士比亚说过:"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然而恰有这样一个女人,一生热衷于与强者为敌。  相似文献   

4.
数百万年以来,山脉和沙漠、火山和冰帽以及海洋中涡旋不停的气体急速地飞升于高空,然而,人类对那些遥远的世界并不了解。人类对他们栖息与漫游的陆地还比较熟悉,但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只活动于一个狭小的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家,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来,一批又一批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拥来;以色列政府鼓励移民政策,凡能证明自己拥有犹太血统的人,都欢迎到以色列定居。  相似文献   

6.
史革新 《寻根》2007,(2):98-102
当前,我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极为繁盛。当人们打开电视荧屏,映入眼帘的电视剧基本上是古装戏的天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国人对于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青睐程度。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历史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人们钟情于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是合乎情理之事。我国历史悠久,历史学发达,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古已有之,然而,“历史剧”这一术语的使用却是晚近以来的事。  相似文献   

7.
在以色列生活的中国人会发现,犹太民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家庭观念的民族,这在多元化的以色列化中,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犹太民族从流散走向聚集,来自四面八方并带来各不相同的生活习俗。在以西方犹太人主导的以色列社会,经常可看到欧美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一个历史不长、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但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奋斗,如今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新加坡重视教育息息相关。具体来说,新加坡的教育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去年夏季,在巴以冲突日趋升级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国土博物馆雕塑公园里,一个名为“中国康氏绢人彩灯展“的活动隆重开幕,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利数千当地观众出席了开幕式这是继1999年“中国彩灯展”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国家博物馆和特拉维夫国土博物馆成功举办后,中国在以色列举办的又一次大型民间化活动。  相似文献   

10.
卡梅里剧团是以色列五大主要专业剧团之一,目前是以色列最活跃和最成功的剧团。该团于1944年由以色列著名戏剧家约瑟夫·米罗等人创建,1970年成为特拉维夫市剧团,现有180多名演职员,其中演员有80名。剧团团长诺埃姆·塞默尔,董事会名誉董事长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夫人利尔·拉宾。这是第一个上演描写以色列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剧团。在其50年的历史中,卡梅里已成为一个国际公认的著名剧团,曾代表以色列参加过世界一些主要戏剧节,应邀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阿根廷等十多个国家演出,均受到好评。卡梅里剧团以演出以色…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作家奥茨笔下的奇特人物张熙觉编译《菲纳》是生于1939年的以色列小说家阿莫斯·奥茨新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93年10月在美国出版。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在作出选择方面有困难的人。奥茨介绍说,“如果你问他是想要咖啡还是要茶,他考虑一会儿,然后回答,‘...  相似文献   

12.
李春晖 《世界文化》2013,(10):46-48
最初的窗,即在建筑物的墙上增加的开口,可使人在不踏出建筑物的情况下观察窗外的情形。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窗渐渐摆脱了单纯的建筑功能,进而踏入某种心理范畴。一个人面对一扇窗,这个图景本身就是一个隐喻。窗借由不同的心态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式:窗可以是一条有别于门的通路,连接内部和外部的出入口。有别于门,窗的路径更加狭小和隐秘,也更加危险,可能暗示了一次幽会,或一场逃亡。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达、政治的繁荣、文化的兴盛,无不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关,与教育的发展有关。教育,这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今天,拥有11亿多人口的中国,经济还很不发达,要让这样一个大国中的每个公民都受到起码的教育,并非易事;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经历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德鲁兹人是阿拉伯人,但却有自己特点浓郁的文化习俗。在以色列做外交官4年,每年我都去德鲁兹人的村庄,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去参观那里的民俗艺术节,去出席德鲁兹人举办的画展开幕式……等等。与德鲁兹人的交往,给我印象和感受最深的,是他们那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德鲁兹人实际上是阿拉伯民族的一个分支,1000多年前在埃及形成独特教派,后辗转来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现居住于以色列境内的德鲁兹人约有10万,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村庄里,不与外人通婚,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德鲁兹人勇敢剽悍,效忠国家,在以色列口碑甚佳。上世纪50年代,德鲁兹人被正式承认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和民族社团在以色列存在,其宗教委员会位于加利湖畔的德鲁兹先知杰瑟罗陵墓附近。近年,德鲁兹社会受到现代化冲击,原有的以农耕业为特色的个体农业逐渐衰落,许多人离开土地,从事服务业和民间手工艺业。德鲁兹男人头戴高腰白帽,身着黑袍,蓄留修剪得当的八字胡须;德鲁兹女人喜欢身着单色长袍,头系白围巾。现代德鲁兹人多身着牛仔服、短袖衫。在众多德鲁兹村镇中,拜疆有800多户家庭,9000多人口。德鲁兹人崇尚大家庭,村里人口最多的家里有20多个孩子。到德鲁兹人家做客,来宾要入乡随俗地...  相似文献   

15.
陈言 《华夏文化》2005,(3):13-13
先贤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却非全然如此.某些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一旦出现过失,需要承担责任的话,便立即把责任推给他人,惟恐影响了自己的政绩.此种行径,古已有之,并不罕见.轻者谓之推卸责任,重者斥之嫁祸于人.此类人等不仅工作能力不够,而且在品格方面令人生疑.在笔者看来,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并不是对高尚人格的特殊要求,也不是难以达到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从博卡拉回往加德满都的路上,经过一个山脊上的小镇——班迪布尔. 小镇太小了,只有一条五百米长的小街,单是观光半小时就能走完. 然而这条小街却是18世纪中叶,中国西藏和印度通商的必经之路,大批纽瓦丽商人涌入于此,建立起商铺、寺庙和客栈.彼时车水马龙,纸醉金迷.直到1960年,新建的普利特维公路从山下通过,使班迪布尔失去了交通重镇的地位,这里也重归于静寂.被"遗忘"的班迪布尔古镇像世外桃源,定格在中世纪的时光里.  相似文献   

17.
陈倩 《华夏文化》2007,(2):42-43
西晋是一个怪诞的王朝,除了那批整日擦脂抹粉不务实际的官僚大夫外,它的好酒、尚酒更让世人感到奇异.在西晋首富石崇的晚宴上,宾客们不醉无归;名臣卫瓘曾醉倒在皇帝身边;而竹林七贤更是嗜酒如命.可以说西晋的酒文化成就了一批文人旷士.  相似文献   

18.
正一提起"清净禅林"四个字,我们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出来的场景,便是深山古刹一片宁静,沿着绝壁上的蜿蜒的小道,一个或几个僧人拾级而上,密林深处传来阵阵的钟声。然而,这一场景却不一定是中国才独有的。实际上,西方也有这么一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那便是"修士"。跟一般人对佛教的想象有所不同,佛教起初也没有遁入山林之中,在《金刚经》中,佛陀也是在城中乞食之后,  相似文献   

19.
我离开以色列已经快两年了,可那里的山水、人物和往事还不时地浮现在眼前:令人眷恋的地中海海滩,金黄色的内盖夫沙漠,还有那耶酥曾经生活过的加利利湖畔……这一切回忆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亲切,那幺令人梦回神绕。然而,最令我怀念的还是那里的人及与之相关的事。爱丽丝·沃赫斯夫人便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20.
邵志宇  杨丽丽 《寻根》2005,(3):92-95
在常人看来,中国人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光宗耀祖是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义务。中国的家谱格外发达,目的是敬宗收族、明确传承、纯洁血缘。然而中国人又是现世主义的,家谱的另一个不被提及的目的——提高家族地位常常将前者彻底戏弄。唐末逢社会大动乱,前代的谱牒学著作几乎荡然无存,世族制度永远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此后中国进入民间修谱时期。然而中华民族屡经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