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从向中来     
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经常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老师把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丝不明白的地方。不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不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难道真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吗?学生真的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2.
池玉美 《考试周刊》2015,(24):138-139
<正>学习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国外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提倡将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教育目标。然而,国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却忽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发现高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依然没有提高,学生经常在思考或被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几乎不会向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不会提出问题,除了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原因外,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名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上课,在课堂上,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可是美国客人们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观感时,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历一个由不会提问到会提问的过程。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会讥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吗?因此,要克服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老师…  相似文献   

5.
有质疑才会有思考、有创造.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才是创新性教育的主要表现.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将问题制造作为教学核心的学科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答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不敢问,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题的不良习惯,并且在回答问题时还努力去遵循老师的意图和思路。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大大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生物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下课了,老师才问“谁还有问题?”有不少老师以讲究课后学生没有问题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直至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谈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相当于发现一个新规律至于正确处理与否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总可以证明或证伪当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研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9.
朱士英 《上海教育》2001,(24):47-47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设计10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1.无疑生疑法,即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和老师授课的内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更新,每个科目的知识教育体系都逐渐完整起来,不过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始终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传统的单一的方法展开,无法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本文根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且能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初中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乐于张口说话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由猜想进而提出问题,他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有价值吗?会不会被其他人笑话?万一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工作的庄严使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认为,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不同途径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去解决,所以常感觉学生不会提问题,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发后,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然而,当面对学生,面对应试,教师往往缺乏等待学生提出问题的耐心,缺乏为他们创设提问的空间和平台。基于以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试图改善这一现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长征 《中国教师》2012,(17):66-68
<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学生探究能力一种体现,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学好科学学科,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经常存在这样三种现象:第一种,学生不能发现问题,认为书上和老师都是对的,缺乏问题意识;第二种,学生不敢提问,低年级学生有的天生胆小、害羞,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日趋复杂,不是怕问题不好、不准确引起学生的耻笑,就是碍于面子,不爱提问;第三种,有的学生爱提问,但问题总是不着边际,提不出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杜强  马兆敬 《考试》2003,(6):51-52
纵观整个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明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发现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中向前发展的。实际上,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它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从目前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对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欠缺,学生因而形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  相似文献   

17.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华应龙的《找次品》一课教学,让学生在经历中发现问题,在感悟后提出问题。课上,华老师于“没问题”处,停下,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没觉察问题后,回头,让学生发现问题;在有人思维快了时,等一等,让更多人跟上;在有人思维慢了时,帮一帮,让其跟上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9.
有人将中美两国的教育作了比较后发现。美国的教育是将学生一个个培养成了“问题学生”,而中国则正好相反。也有人将世界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统计分析后发现,美国人占一半以上。而中国至今没有一位,这可能正是中国多年来教育的不足与悲哀。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在走进新课程的同时,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那么。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就是成功。我国中小学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而创新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近几年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这方面辛勤劳作,孜孜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我发现直到今天,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先自己提出同题,再让学生思考回答,表面看似热闹,学生也积极思维,但实际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