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闻导刊》2005,(5):17-17
“注意力经济”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大爆炸”导致信息由过去的紧缺资源变为过剩资源,人们的注意力转而成为一种紧缺资源,谁能以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的媒体炒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赫男 《新闻界》2004,(3):38-39
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熏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文章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也有人标之为“眼球经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形成注意力的最主要载体——大众媒体,在注意力经济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同样要遵循注意力经济的规律,要想在当前大众媒体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取得胜利,媒体发展的重中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广告无孔不入,在汪洋大海的广告信息中,谁能最大程度上抓住公众的注意力,谁就会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业内人士对如何让广告抓住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问题十分关注,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其中议程设置在广告传播中发挥了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5.
何屹 《湖北档案》2005,(1):26-2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不断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浅,正是这样短浅使得争夺注意力变得重要,对于信息机构而言,谁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谁就越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注意力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这种经济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取注意力成为经济运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信息价值测度的注意力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金星 《情报学报》2003,22(5):618-625
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社会中注意力和信息的关系 ,认为信息社会缺乏的不是“信息” ,而是获得注意力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而 ,分析了注意力的特性 ,并且认为注意力可以作为衡量信息的手段。通过对注意力的特性进行公式化描述 ,并且利用信息社会的基本规律 ,本文提出了信息价值测度的注意力模型  相似文献   

7.
“眼球经济”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有现象,“注意力经济”提出者高德哈博认为,网站内容固然重要的,但这仅仅是获得足够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如果你获得一个人所有的注意力,就可以支配他做你所要求的一切。  相似文献   

8.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广告语言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新闻知识》2007,(1):52-54
“注意力经济”是指在当前网络经济或信息经济再加上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已经不是稀缺的了。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体带来的信息已让人们应接不暇,但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此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将面临极大匮乏,因此人们进入的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9.
赵蕾 《今传媒》2010,(7):113-115
当今商业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点子,也不是天才,而是"注意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消费者每天置身于各式各样的信息海洋中,过量的信息导致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匮乏,广告接触  相似文献   

10.
“注意力”与“影响力”的两种模式差异 “注意力”是当代海内外传媒研究者时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近几年来,传媒之间的竞争可以演化为“注意力”之间的竞争,那么,能产生注意力的资源就产生了价值并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信息社会的“硬通货”(陆军,《中国传媒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P13),所以,媒体以提高公众“注意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主流媒体组成部分之一的市级党报,在众多的晚报都市报的冲击下,越发显得艰难:一是发行的艰难,二是广告收入的艰难,三是留住人才的艰难。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党报的“注意力”不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量以爆炸形式激增,而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就造成注意力的相对短缺。各类媒体要想争得更多的受众,就必然要在“注意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先从媒介的“双重出售”谈起:一方面,媒介通过出售自己的传播资源获取受众资源;另一方面,又通过出售自己的受众资源获取广告资源。如果将时下流行的“注意力经济”引入传播领域,那就是:传播回收并出售给广告主的正是“受众的注意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不难发现抢夺“受众的注意力”已成为当下传媒个体间竞争加剧的动力。媒介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注意力的竞争。而注意力能否成为恒久的资源,取决于信息源的影响力,也就是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更是影响力经济。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指出,在网络信息社会,物质和信息都不稀缺,稀缺的是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的稀缺性让人们发现,原来注意力可以转化为财富。譬如你拥有了注意力,那么你就可以成为"明星",而明星是很容易赚大钱的——明星体制是注意力经济的赚  相似文献   

14.
过去电视经营者总是强调“观众请注意”,现在这句话已经被“请注意观众”所取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麦克·古德海波也曾指出:互联网时代,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对于电视经营者而言,在如今电视频道、节目数量众多,收视信息较多重复的现  相似文献   

15.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销售模式和一般商品不一样。一般商品进入流通阶段,成本分摊在价格上,一次性从顾客手中取回。而报纸是二次销售的产品,第一次即发行,直接向读者销售内容并获取读者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是卖广告,将在发行中赚到的“注意力”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客户。报纸的两次销售模式,使报纸的成本回收分散到广告和发行两块。  相似文献   

16.
说说Money     
李风  铁猊 《出版参考》2006,(11):17-17
前两年网上有个题为“当今中国十大流行恶习排行榜”的帖子,其中第八大恶习是所谓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说了这样一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一、活动造势 我们知道,电视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它先要赢得观众的注意力,之后再把这种“注意力”卖给广告商。这种称为“二次销售”获得利润的特殊性,让电视人明确,没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电视是不可能实现有效传播的,甚至连生存都会出现问题。因此,不断地用活动带节目,用活动为栏目大声“吆喝”,吸引百姓的注意力,对于新闻栏目特别是新生的栏目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已不是单纯的“网络红人”了,他们开始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他们从最初的“网络红人”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称为“名人”,即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从麻雀到凤凰”的蜕变,传媒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一解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骆正林 《新闻传播》2006,(2):52-54,56
新闻是由事件构成的,电视新闻当然要给观众报道“事件”。世界每天都有大量新闻发生,但是电视在选择“事件”时,却为“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而苦恼。在社会空间内,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频道密度却在不断上升。这样的背景下,电视人被逼着从“文化人”向“儒商”转变,他们必须精通“事件营销”的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有人看。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读者注意力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信息爆炸”的状态下,怎样处理好无限的信息资源与读者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读者的注意力资源,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决策、信息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