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红旭 《今传媒》2011,(8):56-57
新闻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介形式的不断涌现,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诸如揭露隐私、乱加评价、报道失当等伦理失范现象也是数见不鲜,本文拟将揭露这些伦理失范现象并提出一些宝贵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平时,一提起舆论监督,在一些人心目中,就想到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打击黑势力。但是揭黑批丑,打击贪官污吏,批评社会不公平现象,只是舆论监督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说,媒体舆论监督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揭露性、问题性、启示性。揭露性的监督报道作用大,但舆论面较窄。启示性的监督报道是对重大的、经验性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牧野 《新闻世界》2009,(10):128-129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问题、经验性报道,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各种矛盾、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经验。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揭露性的。包括对具体事件的揭露(如“勃二”事件、晋江假药等),对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倾向的揭露(如农民不合理负担严  相似文献   

5.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靠着成功的揭露性报道,《财经》在证券市场迅速走红,《焦点访谈》闻名海内外,《南方周末》也迅速崛起……有了这些成功的例子,媒体开始群起跟之。于是,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批评性报道,是指对社会上不良风气、丑恶行为和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曝光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7.
当人们从报纸上和广播电视里,经常看到揭露党内腐败现象和社会上丑恶现象的报道时,一方面欣慰喜悦,一方面也义愤填膺,当然也有人会为此悲观失望。但是,我们揭露这些阴暗面,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抹黑,为了泄气,而是要使人产生力量和信心。因此,在揭露的同时,也从正面(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报道一些治理和整顿那些腐败丑恶现象的措施,以鼓舞人们的斗志,这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报道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领导部  相似文献   

8.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传播竞争日益白热化,为了吸引眼球,如揭露隐私、乱加评价,甚至胡编乱造等传播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传播竞争日益白热化,为了吸引眼球,如揭露隐私、乱加评价,甚至胡编乱造等传播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的市场供求状况、不同的时间地域、不同的行业主体,往往会有些个别的、特殊的,抑或是暂时的、典型的现象,即所谓当时之"怪"现象.这些丑恶现象虽然是少数,是极端,但由于共性往往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总是通过特殊性来反映,因此正视、分析这些怪现象必然可以更深刻地揭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引导我们追根溯源查找其内因和根据,帮助我们拨乱反正,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12.
尚小虎 《视听》2016,(6):163-164
新闻记者常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传递公平正义、揭露社会阴暗的重要职责。然而近些年,我国新闻界却发生了不少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事情。对此,本文首先简述新闻记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最后对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放 《记者摇篮》2005,(6):29-29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批评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揭露各种腐败违法现象。在促进党和政府工作作风的改善过程中。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个别新闻舆论监督也出现一些有失公平、公正和报道失实等问题。要杜绝这种现象。使新闻舆论正解的发挥其监督作用,必须准确地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这也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当前在考评活动中的档案制假现象和引起的严重后果进行揭露与批评,强调依照档案法应千方百计保证档案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浅谈新闻的讽刺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讽刺是新闻记者采写新闻时所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讽刺,就是对社会上应否定的现象,运用冷嘲、热讽,甚至挖苦的手法,给予揭露、痛斥和否定,借以表达记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别林斯基对讽刺的力量曾给予很高的评协他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讽刺和嘲笑更可怕的力量了。讽刺就是对丑陋行为的一种惩罚”。社会生活中应否定的现象,往往把本质隐藏在假象中,新闻记者采用讽刺手法,撕破假象,揭露本质,以达到预期的宣传目  相似文献   

16.
吴治强 《出版参考》2010,(10):13-13
当下,不时有此类新闻:一些地方对不同声音、批评意见乃至揭露问题的声音进行封堵。网络上则充斥着这般风景:一些观点相左的网友相互对骂、攻讦。这种现象不太正常。  相似文献   

17.
网络实名制从网评员做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下,不时有此类新闻:一些地方对不同声音、批评意见乃至揭露问题的声音进行封堵。网络上则充斥着这般风景:一些观点相左的网友相互对骂、攻讦。这种现象不太正常。  相似文献   

18.
温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明确了党和政府加强对权力监督和约束的决心和信心。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在担负着推进社会进步、歌颂真善美的同时,也担负着揭露社会丑恶现象、鞭挞假恶丑,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任务。那么,舆论监督在“晒”太阳的过程中怎么适时、适度,助推社会的和谐呢?  相似文献   

19.
所谓现场批评报道,以笔者之见,就是运用现场新闻的写法,对某些必须批评并适宜揭露的消极、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揭露和批评,以明辨是非,去年南通大众报发表的《街头探罚款》、《县城垃圾堆放难》、《烟头混进棉仓,危险!》、《随“农机医生”出诊记》、《“后勤”不知忙,农民等得苦》等就是这类现场批评报道,得到读者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等社会丑恶行为和现象中成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获得关注的“必杀技”.但隐性采访过程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与程序正义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