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惠萍 《今传媒》2010,(1):49-50
目前,汽车、房产、手机、美容、服饰、饮食等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存在炫耀广告,炫耀广告呈渐趋蔓延之势,房地产行业尤为突出。"尽享尊荣人生""演绎纯粹豪宅生活"等话语已经成为流行,有的广告商甚至打出了"以奢靡为荣"的广告词。其实炫耀广告早已有之,但为什么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呢?应该说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消费文化多元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杨晓玲 《青年记者》2009,(14):109-110
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小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消费把人的欲望与炫耀商品的附加值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商品的形象塑造和意义赋值来完成它的符号化过程。在这种千变万化的符号系统中,广告是其中最有体现性、最丰富的模本。广义的广告是“广而告之,广泛地告知公众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狭义的广告是“为一个商品或劳务经由媒体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作销售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性”在广告中的运用是个富有争议性但又不可避免的话题。其表现形式既有直接浅白的, 也有间接含蓄的。多年来, 人们一直指控广告“性”诉求在潜意识操纵、色情渲染和性歧视方面的罪恶。然而, 广告大师并不因此而赞成一概地禁绝“性”, 广告中的“性”问题常被过分高估了。如果我们在广告中运用“性”时, 认真考量商品与文化两大因素, 并在适当的时机加入“幽默”这个催化剂时,“性”还是具有潜在爆发力的。当然, 对广告中的“性”运用还需要政府的管制, 公众的监督和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4.
论传统伦理道德对现代广告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士梅 《新闻界》2005,(5):134-135
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广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二者有着密切的不容忽视的关系.近年来由于广告传播中多起“问题广告”的出现,如立邦漆“盘龙滑落”、耐克的“恐惧斗室”、“新兴医院广告风波”、“屈原喝酒不跳江”,以及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虚假广告泛滥成灾等种种现象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广告道德问题”的激烈讨论,人们在感叹“道德缺失”之余,开始思考规范广告传播的道德问题.在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现代广告如何摆正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关系?如何利用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求得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恐怕是摆在现代广告发展道路上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这一点,本文试就传统伦理道德对现代广告的影响方面作以探讨,以期能对广告伦理的建立和现代广告的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许多网民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点击一个网站后,常常首页还没打开,弹出式广告已经急不可待地蹦了出来,各种浮动式广告更是拼了小命似的使劲挥舞。网络广告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各种不良现象,如品种繁杂使得人们陷入“广告海洋”之中无从选择,“强迫式”广告、“垃圾广告”等干扰人们正常的网上生活。  相似文献   

6.
董鑫 《青年记者》2016,(2):91-91
进入“微文化”①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表达和自我,解放,快节奏与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难以抽出整块时间来关注某一事物。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传统广告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而二维码广告作为新兴的广告形式,在“微文化”时代具有“天然”的适应性。2015年5月13日,vivo手机在《人民日报》做了整版二维码广告,二维码广告已成为传统广告突围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松涛 《新闻界》2008,(2):128-129
虚假广告、广告形式媚俗、表现手法雷同与重复、创意单调与生硬等是人们对电视广告产生排斥的主要原因。观众排斥电视广告将使广告主投资失去效应,影响电视广告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后专题时代,普通工商广告已经占据广播广告收入的主流地位,但专题广告特别是医药专题广告仍是很多电台的重要收入来源。本文深入研究了医药专题广告的“优势基因”,在此基础上,从医药专题广告中剥离出多项广播专题广告的优势和创意内容安排模板。同时,本文还将医药专题广告的作用特点与地产、休闲度假村、教育、电子商务等多个“高涉入度广告”的广告需求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共性,由此提出了多个行业借助医药专题广告模板的可行性,从而可以为医药专题广告向地产、教育、旅游、休闲、食品、电子商务专题广告转型找到有效的通道。  相似文献   

9.
《传媒》2008,(8):76
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的“中国传媒行业研究报告”称,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并且呈现出“赢家通吃”的局面。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互联网广告的收入以平均每年60%的速度增长,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几。2007年,新浪、搜狐两家门户网站的广告总收入约为中央电视台广告收入的20%,5年前这个比例仅为5%。  相似文献   

10.
陶进 《新闻三昧》2001,(8):44-45
读了今年3月13日《北京晚报》28版刊登的广告业内知名人士的一席高论,收益很大。广告专家们以“中国广告还缺什么”为主题,大致谈论了行业自律、中国广告在世界广告界中的地位、朦胧中的中国广告理论的发展、广告人才的流动等方面的现状和前景。其中,中广联总裁令狐完成在行业自律专题中谈道:希  相似文献   

11.
进入“微文化”①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表达和自我解放,快节奏与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难以抽出整块时间来关注某一事物.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传统广告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而二维码广告作为新兴的广告形式,在“微文化”时代具有“天然”的适应性.2015年5月13日,vivo手机在《人民日报》做了整版二维码广告,二维码广告已成为传统广告突围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很长时间以来,报纸广告一直处于“我有什么,就给客户提供什么”的初级阶段。随着报纸行业不断壮大,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纸媒广告的经营策略逐渐转向了“客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阶段。而在当下,随着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载体广告形式的出现,广告市场竞争日益残酷,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汽车消费开始走进家庭,这给广播事业的发展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也给广播广告摆脱“医疗坐台”的被动局面提供了机遇。株洲电台交通频道和很多兄弟电台一样,没有放弃这个机会。通过六年的努力,频道不仅成功取消了“坐台”广告形式,组成了各行业品牌多足鼎立的广告结构,而且还实现了每年广告增长不低于35%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ndie Pop,即独立流行,之后逐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各种文化艺术领域.[1]伴随着广告投资的增加,市场受众的细分和广告产品的定位日益明确,“小清新广告”也逐渐在广告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首先通过具体的广告文案探讨什么是“小清新广告”;然后通过分析广告的特点来明晰小清新风格融入广告的原因;最后以OPPO Ulike2手机为例从消费者心理、产品定位等方面来探寻“小清新广告”潜在弊端的解决之道从而预测未来广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拓展到传播学中,就产生了第三人效果.在媒介传播中,人们普遍感到,新闻信息尤其是广告等说服性信息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他人”(第三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自身.第三人效果在群体传播中更为明显.“发现”第三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是群体传播的动机之一.改变文本类型或叙事以“适应”第三人,则带来了群体传播中的文本差异与变异.心理上对第三人“排斥”,行动上对第三人的“隔离”,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预测第三人的反应,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效果机制.事实上,当我们担心第三人受媒介支配而采取相应措施时,我们己成为第三人.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都可能成为第三人.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广告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前者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满足人们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为目的;后者则包含“明确的广告主”、“付费”、“最大限度推销商品”等要素,是一种市场行为,带有功利目的。前者必须客观公正、平等告知;后者则很大程度地包含了自我宣传、劝说诱导的因素。尽管新闻与广告的定义、性质千差万别,但“告知天下”则是二者的最终目的。由此就引出某些共同点,比如语言艺术,不但新闻强调语言,广告更强调语言。从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虽然,广告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人们似乎并不领情,新闻媒介一有广告,便抱怨起来。人们对广告生厌生疑。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亦似乎忌讳“广告”这两字眼。有的单位想宣传自己,这那要求广告经营者:“花钱可以,不要说是做广告。”广告经营者也极想躲开“广告”这个令人生厌的字眼,试图改头换面,给它贴上一个较为好听的名  相似文献   

18.
张靓 《青年记者》2010,(6):45-45
植入式广告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硬性广告的一种进化与升级,是为了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品牌诉求、接受广告影响。硬性广告太硬,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面对硬性广告,受众已有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9.
都市类报纸在经历了十几年水银泄地般的快速发展、演变后,开始进入媒体新传播竞争时代,随着报纸内容与运营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可替代性与微利化趋势,报业竞争频频升级。生活消费类行业专刊应时而生,应运而生。一批富有远见的都市报纷纷以前瞻的眼光、先进的经营理念,大办各类行业专刊,一时间,行业专刊这个新时代的“宠儿”成为报媒广告经营的“引擎”,策动了一波又一波营销活动和广告攻势,使报业广告竞争风声水起,助推报业发展洪流滚滚向前。  相似文献   

20.
周伟 《新闻前哨》2007,(2):37-37
优秀广告作品追求“零差错”。一则报纸广告要做到“零差错”并不轻松,对广告纠错绝不能“偷工减料”。在一则即将成型的广告中查找问题,不仅需要了解广告所属行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系统、专门进行纠错训练。广告差错见诸报端,其根源大多在于“眼未看进”,“未吃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