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众在各种领域和层次上的符号性信息沟通活动,它主要表现为跨民族、语族、种族和国家等传播类型。军事外宣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我军要想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借助对外宣传手段,实施跨文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军事对外宣传跨文化传播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志刚 《今传媒》2010,(10):3-6
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众在各种领域和层次上的符号性信息沟通活动,它主要表现为跨民族、语族、种族和国家等传播类型。军事外宣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我军要想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借助对外宣传手段,实施跨文化  相似文献   

3.
贺雪飞 《新闻界》2007,(2):30-31,44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疆域间的广告传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即在一国范围内的跨种族、跨民族及不同亚文化之间进行的广告传播活动;二是国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全球化进程以其强劲的势头和广泛的影响,引起世人对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同国际间的往来交流与传播沟通活动日益增多。大趋势之下,中国的国际传播人也不可置身事外。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应在与国际社会的密切交往中确定自己的文化取向,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多种形式的对话,达成文化"拿来"和"给予"的同步实现。在深  相似文献   

5.
孙顺华 《新闻界》2005,(6):64-65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国际化的今天,营硝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增强,作为商品营销寅传手段——广告的跨国传播也日益频繁。广告的跨国传播实际就是跨文化传播,它是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传播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下的群体又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使跨国广告传播难免遇到“文化误渎”、民族情感、国家权力等敏感问题,本文就此试结合耐克“恐惧斗室”广告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魏渲 《东南传播》2018,(1):47-49
国家"软实力"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具体表现是经由媒介实现国家民族文化在全球的自发延伸。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目的是减轻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历史发展,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使得此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实践层面。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在跨文化传播上的现实困境问题同时探索媒介融合时代所带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传播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影视文化以强势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市场及其影响力穿越时空,在文化传播交流中引领风骚。影视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影视艺术为载体,再现不同的国家、民族、风俗、历史和艺术,表现人类艺术智慧的鲜明而独特的文化现象。就审美特质而言,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而每个国家为了更有效地宣传自己和借鉴他人,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跨文化传播。目前人类的传播活动正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与制约,但正如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合理、恰当、适时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文化既是多元的,也是一体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入世几年来,我们加速了对异域文化全方位的接触与了解的进程,同时也逐步体现出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它对世界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网络传播的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展了跨文化传播的场合、范围,增进了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交往;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差异又使得当不同模式、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相遇时,传播和交往就不可能畅通无阻,必然会出现冲突以及碰撞,从而制约网络传播的发展.因此,分析制约网络传播的文化因素,寻求对策,对跨文化的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者在对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出了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整合等方面的对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愈加紧密,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起了桥梁的作用。本文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官方微博为例,浅析美国对中国西部地区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从跨文化传播交流方式和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启示两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李念 《新闻记者》2005,(6):25-28
广义概念的国际报道包括外国或国际新闻,也包括对外传播本国的新闻。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说.涉我国际报道是有关我国的国际报道的跨国家、跨文化的传播。跨国家是指新闻事实来自国内外并具有国际认知价值;涉我国际报道的传播主体是国家这一特定主体;传播客体除了外国公众外,还包括本国的受众。而所谓跨文化是指国际报道的传播一般都经过一个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信息二次编码过程。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流中最难消除的障碍之一,是人类无法共享一种通用的符号系统,而交流符号的“异质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天然屏障.所以,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除了强化对各自语言的认知与理解之外,必须采用具有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同质性”的符号传播,进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在国际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是以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对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进行解读,总结萧乾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可为以后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新闻及文学作品更好地传达形象、开展文化外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胡琼华 《编辑之友》2011,(12):52-55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加深,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广告已成为各国广告主获取品牌知名度、赢取他方市场的重要工具。然而,在这种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经常出现异域文化中的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错误接收和理解,严重影响了跨文化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实现不同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广告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必然受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寻找人类情感共鸣点、实施本土化广告策略是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7.
翟香荔 《出版广角》2015,(15):90-91
中国和美国国家影视广告的视觉符号背后,是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对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性分析,有利于认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国家影视广告在传播中的局限,为以后国家形象的传播活动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杨铮 《新闻爱好者》2010,(4):143-144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及要素 在阐述“跨文化传播”之前,有必要先廓清“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出现在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德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1]150。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使信息的同步传播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电子传播使地球缩小成为一个村落,文化的传播有了载体。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而起源于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传播",其核心就是跨文化,重点是对异质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曹羽 《传媒观察》2016,(4):30-32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大众文化已实现更大范围的跨国家、跨民族传播。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纸牌屋》是美剧在中国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该剧第一季到第二季在中国的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了2.7亿次。本文以美剧《纸牌屋》为例,对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了剖析,进一步探究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总结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为华语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