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闻话语建构观点的手段很多,本文只侧重从词汇选择这个层面,借鉴澳大利亚语言学家詹姆R·马丁博士所提出的评价理论,对中国《人民日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就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第二次武器核查期间伊政府表现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新闻话语如何利用评价词汇建构意识形态,表达传播者主体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在新传播时代,追求绚丽图表、多样化表达、多渠道输出成为潮流,但技术能改变的是形态,并不是内核。因而本研究基于新闻叙事学的方法,从新闻事实建构角度、意识形态建构角度以及原型沉淀三个层面,对《中国青年报》自2008年以来所做的灾难新闻话语的意义、倾向的形成及建构进行分析。探究近十年,作为一家国字头的报纸如何讲述灾难中的故事?其中坚持了怎样的新闻理念,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又暗含了怎样的话语立场和意识形态?以期从中探索中青报灾难特稿报道的内核。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话语是一个文本存在和意义生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权力和权力发挥作用的中介。新闻本身具有自己的话语和报道框架,而在其新闻写作中又会受到相应文化中各种话语的影响,并借助自身的权力建构出新的话语。通过对大众媒介中"女性犯罪"报道的话语分析,发现在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中,媒介既受制于女性话语中既有的"神话原型"的影响,又会建构出新的"神话",形成新的女性话语补充到社会性别话语当中。  相似文献   

6.
新闻语篇历来是批评性话语关注的焦点之一,但鲜有关注自然灾害的。2008年初中国遭受了五十年未遇的雪灾。分析选自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国内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对中国雪灾的两篇相关报道,发现美国媒体对雪灾破坏程度的描述远比中国媒体所描述的严重,呈现出一个脆弱的中国形象。对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对英语学习者、教师和研究者在新闻阅读与教学上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医患冲突事件频发,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日益增多。借鉴框架建构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考察大众媒介关于医患冲突事件的报道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地构建了新闻事实。研究发现,大众媒介虽涉及了多种主题框架,但偏重依赖官方或其他高权威消息来源,医方话语被强化而患者话语被淹没,新闻框架存在显著的倾向性。"患者失语"与"报道失衡"成为目前医患冲突事件报道的主要症候。  相似文献   

8.
徐姣 《考试周刊》2010,(34):116-117
英语体育新闻报道以其独特的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意旨成为一种独立的语域。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日益普及,使体育报道在新闻事业中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取代的重要角色。足球新闻记者通过最佳关联建构隐喻以达到其特殊的写作目的,同时读者可以通过认知,获取最佳关联,以便更好地理解足球新闻。  相似文献   

9.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形象的定位与变化是一个敏感并具有学术意义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广东媒介上的香港形象及其传播的话语走向命题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南方都市报》和〈深圳特区报》为参考的量化分析对象具有代表性。在框架理论背景下,将两报上的香港新闻框架归结为四类模式——政治与政策关怀、商务动态资讯、新技术与社会发展和文艺深度述评,比较合理。十年问,两报中有关香港新闻的报道形式与内容在体现区域媒体属性的基础上,都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媒体在报道香港时,会在政治介绍、文化宣传与真实建构之间做出一种平衡。未来此类报道框架的三类预测可以视为广东媒介上的香港形象传播的话语走向。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言运用技巧。认为媒体通过运用隐喻修辞运用“映射”模式建构了中国政府和官员及草根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张晶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5):114-115,117
通过对部分英语新闻语篇所使用的衔接手段进行的对比分析,论证了英汉新闻语篇均运用相同类型的衔接手段以达到衔接与连贯的目的;而由于语篇写作特点的限制,英汉新闻语篇在衔接手段的运用上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语篇的特点;同时,英语新闻语篇与汉语新闻语篇在不同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农学报》创刊于晚清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之际,作为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期刊,在汲取前人办刊经验的基础上。编辑进行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探索。在农事新闻栏目中,从标题设置、报道范围、新闻选材、报道方式等方面均开创了独特的编辑思想和策略,对农事新闻在晚清社会中的传播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农学报》在农学史与期刊史上的标志性地位。  相似文献   

13.
袁新洁的《近现代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研究》一书,探寻和总结了中国近现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历史经验,对当代的舆论思想、新闻精神富于启发。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频道是指全天24小时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新闻频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与运作模式。进入网络时代,传统的电视新闻频道如何保存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提供不同的新闻产品。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闻自助餐的理念,并就如何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历史审美思想是历史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尚书》历史思想中,其历史审美观尚无人专文探讨。《尚书》的历史审美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对人的美德的赞美;对人的功业的赞美;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赞美。《尚书》中较为缺少对自然的审美等内容。《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有自己的独特色彩。  相似文献   

16.
在南海争端中,其它东南亚声索国之间也存在着双边或者多边的主权和海域争端,这些争端及其解决将会对中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中国而言,在着手处理南海争端之前,必须对争端的重叠和解决现状进行具体而微观的分析,包括到目前为止有关国家之间进行或完成的双边的和多边的解决措施。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国家间海上划界的行为侵犯了中国的海洋权益。因此,中国需要及早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以早日划定海洋边界,遏制侵犯中国海洋权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8.
外报来华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东北地区尤其是哈尔滨外报在时间、特点等方面较关内地区不同,形成了20世纪初期十年哈尔滨报业独具的特色。在哈外报在充当宣传工具的同时刺激了国人报刊的出现,俄日机关报、国人民营报奠定了日后一二十年代的新闻事业格局,政治控制和文化传播作为显隐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在华外报消失。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关于人格美的意识,主要源自孔子人格思想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体系,而孔子人格思想是依据当时社会经验所建立的道德模式和人格观念,是封建农业社会的产物,有着时代局限性。因此,孔子人格思想在思维方式和逻辑形式上难以符合现代科学意识要求,只有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科学地建构符合现代要求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舆论调查显示,新闻媒体是中日两国民众了解对方国家的最主要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姿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鉴于此,笔者考察分析了2008年《人民日报》的对日报道、《读卖新闻》的对华报道。日本报纸过多的负面报道,对突发性事件的炒作,是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报纸以两国关系的大局为重,客观冷静的报道态度,使中国民众对日感情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