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正一1923年的春天,我的爷爷叶圣陶经朱经农先生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那年他29岁。1982年,爷爷为刚刚创刊的《出版史料》写了一篇题为《我和商务印书馆》的文章。人们常常引用的爷爷说的"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那句话,就写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  相似文献   

2.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3.
共和国五十周年大庆与表爷爷九十岁诞辰是同一天。离这个日子还有一段时间,我意外地收到表爷爷一份与众不同的遗嘱。那一天,我正在为筹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忙得不可开交,小表弟邱兴华风尘仆仆赶来,把一大包东西亮在我的面前:“这是我爷爷的遗嘱。”我暂时放下手头工作,摸起电话要县公证处,小表弟十分果断地制止了我:“无须联系公证处,放在档案馆里顶合适。”接着,他转述表爷爷的临终嘱托:“你老萧表哥是个老档  相似文献   

4.
档案你我他我曾祖父,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名叫黄天香。清政府时期,我太爷爷在绍兴一带行医,红极一时,为杭嘉湖地区的民众看病。清代行医是好行当,家里都是几进几进的门,买地几百上千顷,嘉兴东门现在几大队几小队那些土地,当时都是我太爷爷的。我太爷爷人称九斤公,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爷爷自然继承了我太爷爷的事业,也做了中医。我爷爷名叫黄锦林,民国时期也做得极好,嘉兴、嘉善、绍兴,都有我爷爷的诊所。爷爷还与蒋介石的表兄在浙江开办两省陆军医院,我爷爷任院长。我爷爷的照片当年挂在我家客堂间里,日本人到我家,看到那…  相似文献   

5.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6.
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沫 《出版史料》2008,(2):123-125
2003年的春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白雪静同志找到我,说社里想为谢冰心、张天翼和我爷爷叶圣陶三位儿童文学的老前辈,出版他们的儿童文学全集,爷爷的这一部想征得爸爸的同意。有关爷爷的儿童文学,我从看过的书中知道,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写在1921年,那是他为郑振铎先生创办的《儿童世界》的创刊号写的,那年他二十七岁。《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乖乖女。别人都这么说。每到星期天,我总是8点半起床,洗漱完毕,跳上自行车,随着一阵清脆的车铃声,直奔奶奶家。大老远看到奶奶,便甜甜地喊:“奶奶、奶奶……”这时村里人便会对奶奶说:“瞧你这孙女多干净,嘴巴又甜,学习更是顶呱呱,你好福气哟。”我拉着奶奶的手一蹦一跳回家后,一刻也不闲着,又拉着爷爷一起去散步。一阵微风吹来,吹乱了我额上的几丝秀发。我眨巴着眼睛,认真地问爷爷:“以后我长大了,你还会领我来散步吗?”爷爷呵呵地笑了笑:“乖孙女啥时候想散步,爷爷都陪你。”“爷爷真好。”我娇声地说。“爷…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新闻天地》2007,(4):62-63
《八年牢狱,摧不垮铁骨铮铮的记者》这篇文章,让我看得泪流满面。《新闻天地》2007年第3期整个特色出来了,重点文章也很好看。但是,有些文章的文字还要加强。  相似文献   

9.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10.
体味爷爷     
爷爷在走完他95年的历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爷爷一生没住过医院.去年11月,得知爷爷生病的消息后,我不顾差途的疲惫,匆匆赶回老家,送他到医院看病,离开他时我心里总不踏实,两天后我再次回到乡下老家,看爷爷病情有所好转,才放心地回到单位.谁知4天后的一个下午,家里打来电话,说爷爷不行了,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赶回家时,爷爷已安祥地离去.我抱着爷爷左摸右看,怎么也不相信爷爷就这样地走了,他是那样平静和安祥,分明就是劳累一天后晚歇睡熟了.  相似文献   

11.
肖培 《档案时空》2015,(5):16-17
衡阳县的网友金莲给我打电话,说她八十高龄的爷爷病重,弥留之际有一件东西要送给我.我立即赶到百里之外的渣江,直奔金莲的家.终于见到金莲的爷爷,他拉住我的手,递给我三本小册子,两眼湿润,意味深长地说:“你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抗战研究专家,将这三本小册子交给你,我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突然想起爷爷的那本回忆录,所以便拿来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其实就在刚才,看完几页之后眼睛就湿了。那些爷爷的亲历到现在六十几年,这六十几年当中,还有父亲经历过的,也有我此时感受到的。  相似文献   

13.
我常在想,这几年的台湾,报刊媒体的稿费为何呈现:一稿费往下调,二减少一篇文章所需的字数的趋势. 后来我想通了,因为网络崛起,世界上有那么多免费文字,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付费购买文字阅读,纷纷跑到网络上寻找免费文字阅读,付费购买文字的生产方的收入日渐减少(例如报刊,订阅户日少,广告收益日少),愿意付出的文字价格当然也就跟着降低了,甚至也有越来越多原本付费买稿的刊物希望能够免费刊载文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文字表达问题的主要表现,讨论了科技论文在通顺、简明、准确和规范等文字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用实例阐述了这四方面文字表达问题的表现及对论文的负面影响,并给出了各种问题的修正方法,提出了减少文字表达问题的主要措施,以期为科技论文写作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的继爷爷     
我是近而立之年,才见到我的爷爷的。因为他是我的继爷爷,从东北来。  相似文献   

16.
书香门第     
我爷爷有一种奇怪的性格,那就是不肯轻易相信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见闻乃至于知识的性格。他的口头禅是:“有这么回事儿吗?”“你这是跟俺说故事!”“俺才不信哩。”这些口头禅一旦冲出,表示他已经很能信得过什么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摇头、拍桌子。我奶奶曾经背着我爷爷取笑他这种德行,  相似文献   

17.
临贴人生     
赵勇 《湖北档案》2009,(11):34-34
爷爷读过私塾,写着一手好毛笔字。 幼时的一年春节,爷爷早早地张罗来一大摞红纸.戴上眼镜,慢慢地把纸裁开,仔细地折出大小均等的印痕。接着,爷爷把我拉到桌旁,紧紧抓着我的小手,使我与毛笔和纸墨之间有了第一次相遇。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爷爷名叫朱一夫。他跟人家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总是说:“撇未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夫。”我在小说里看到过“一夫当关”这句话,那是说守卫险要关卡的武士。可我爷爷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头,除了一支笔,什么武器也不会  相似文献   

19.
《娃娃歌谣》,分《动物篇》、《植物篇》、《物品篇》、《自然篇》,共四册。当我把这四本印制精美的书带到家里的时候,我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就立即念起来,念得喜上眉梢,有时还手舞足蹈,并连连喊我:“爷爷,爷爷!我该给您听!”显然,她是喜爱这《娃娃歌谣》的。 晚上,  相似文献   

20.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