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死海不死》这是一篇价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说古道今,选取生动事例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标题“死海不死”,体现了说明的中心。在说明死海特征——“死”海、死海“不死”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死  相似文献   

2.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3.
《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它除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先说“死”。“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相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文章先从死海的得名入手,介绍了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这是第一处“死”),而后又揭示了死海的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是第二处“死”,指人的死,也就是失去生命)。最后预测了死海的未来,告诉人们总有一天它会干涸(这是第三处“死”,指死海的“死”)。文章由一个“…  相似文献   

4.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5.
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死海不死》,标题别致精彩,巧用回文设置悬念,引人思索。既然是“死海”,何以又“不死”呢?岂不自相矛盾吗?读了全文就知道了“死海”指的是这海里不具备任何动植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不死”是指这海水的浮力大,人在海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死海不死”一点也没说错,而且饶有兴味。像这种对同一个描述对象既肯定又否定,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合情合理,从而使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就称为“矛盾”修辞格、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用“矛盾”格的范例,撷例赏析,以供借鉴。①……照例的是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钓胜于鱼》)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课《短文两篇》的预习提示第一句话是:“《死海不死》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这里把死海当成海洋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不妥当的。死海只是个天然湖。《死海不死》并没有介绍海洋知识,而是介绍了湖泊知识,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咸水湖的知识。《死海不死》一文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为了清楚地说明它  相似文献   

7.
《死海不死》一文有个句子;“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海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到二十五。”这个句子语病是不恰当地使用了介词“把”,造成该句主语残缺。“各种盐类”本应是主语,加上介词“把”,构成了介宾短语,“把各种盐类”就不能作主语了。改正的办法是,将“把”去掉,让“各种盐类”  相似文献   

8.
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一、分析课题,引入新课本文的标题似乎自相矛盾,它本身就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既然是“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点导入新课:标题中“死”和“不死”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主题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好一半文”。这都是说标题的重要。初中语文课本中一些文章的标题就充分体现了精湛的标题艺术。 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文章的标题生动活泼,不仅能增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的发挥宣传鼓动作用,而且还能象磁铁一样吸引读者。如《死海不死》、《首先要做“马”》、  相似文献   

10.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死海不死》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是一篇有趣的知识小品。但是 ,该文中介绍的有关死海的知识 ,有的还不够全面 ,有的还欠证据 ,有的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里再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讲到的材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也供老师教学中参考。一、死海不是绝对的“死” 《死海不死》第 1自然段写道 :“谁能想到 ,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死海真的是这样“死”…  相似文献   

13.
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即导入恰当,就取得了成功的一半。“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的教学境界无疑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在新授课前,应高度重视课的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导语。在此。笔者仅就《死海不死》的导人谈点自已的浅见,现举隅如下。 一、分析题目 从头开启 提牛要捉牛鼻子。教学一篇课文先要破题,即分析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文章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窗口或眼睛。《死海不死》一文的标题,不但揭示了课  相似文献   

14.
《死海不死》是一篇说明文。教材中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是围绕“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主题安排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死海不死》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死海形成的原因,学习课文中列数字、举例子、引用、作比较等说明  相似文献   

15.
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新郑市千户寨中学张英敏“陈建霞,请回答‘死海不死’的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侯庆福,请回答《死海不死》插入传说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惊奇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我。这是我初当班主任第二周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便能不假思索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全国通用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的“附录”中有一篇知识短文《谈谈说明文》。该文指出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说明事物特点的,一是阐明事理的,并把《死海不死》归属于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把《死海不死》看作事理说明文,不无道理。但是,把它作为典型的事理说明文,这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一在第四册的第一单元之中,《死海不死》是一篇通俗而饶有趣味的说明文,它共有八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明死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并且以生动的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此后,第二部分,引用历  相似文献   

18.
《死海不死》的最后一段是:“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我认为,最后的结论值得商榷。作者得出死海要死的根据是:死海的蒸发量大  相似文献   

19.
《死海不死》是初中语文第四册中一篇说明文的题目,细读课文,我觉得这个题目中的第二个“死”字应加引号才对,理由如下: “死海不死”在逻辑学中被称作单称否定判断,象“愚公不愚”、“凡人不凡”、“傻子不傻”等都是这种类型。此类判断用以否定判断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它在形式上有如下特点:①全句仅有四字,且首尾两字相同,逻辑成分是:第一、第二两字构成主词(或叫主项),第三字“不”是联系词(或叫联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