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武素兰 《今日科苑》2010,(12):58-58
混凝土是水利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一种混合材料,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它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的多项复合脆性材料。混凝土一旦形成裂缝将会加速混凝土碳化和钢筋锈蚀,并产生恶性循环,严重破坏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所以裂缝控制更为重要。混凝土裂缝是长期困扰着我们工程人员的头痛问题。  相似文献   

2.
智能混凝土(smart concrete)作为智能材料的一个研究分支,是近年来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的一个新技术。它是以水泥、砂浆或是混凝土为基体,在其中复合智能型组分(比如形状记忆合金SMA、电流变体ER)作为增强导电材料所组成的既能承载又具有自感知和记忆、自适应、自修复等特定功能的多功能材料。主要探讨其分类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的多项复合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和约束等一系列问题,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4.
赵娇  杨婧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306+57-306,57
导电发热水泥基材料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功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它是将具有导电发热功能的组分掺加到水泥基材料中,通过外加电场的作用使混凝土这种传统材料既保持了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能又增加了其导电发热功能的复合材料。使用这种导电发热功能的混凝土,室内可用作采暖材料,室外可用作人行道、车道及机场跑道等的冬季除冰材料。从干湿环境和直流电交流电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碳纤维混凝土电热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围绕电力、冶金、煤炭工业产生的粉煤灰、钢渣、矿渣、煤矸石和其他工业废渣用作辅助性胶凝材料的利用率和利用量瓶颈问题,发展高掺量复合利用上述工业废渣制备高性能辅助性胶凝材料技术,使工业废渣资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在混凝土中替用水泥60%以上.通过本技术开发,解决工业废渣综合利用中几个重大的共性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工业废渣综合利用资源化效率,将煤炭、电力、冶金、水泥混凝土和建筑等行业用循环经济联系起来,广泛用于水泥混凝土和新型墙体材料.  相似文献   

6.
19世纪60年代,发明混凝土并用混凝土制作花盆、浴盆和水箱的莫尼尔绝对不会料到,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混凝土已经变成了城市景观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种建筑材料.这种神奇的胶凝材料加集料凝结而成的坚如刚铁的“人工石”-“砼”,支撑起了这个世界的高楼大厦.现在,混凝土已经成了土木工程中用量最多的人工合成材料了.随着使用过程中的不断创新,混凝土也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几经脱胎换骨,几番推陈出新,最终实现了目前较为先进的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高性能混凝土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三高的特性,即:高耐久性、高施工性、高强度性.这种混凝土也因此被冠以“21世纪的混凝土”的美称.那么这种高性能混凝土是靠什么获得如此高的性能呢?其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在其中填加了复合超塑化剂和超细矿物质掺合料,这就进一步保证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超长耐久性、高适应工作性、高强度性、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在通常的建筑施工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在高性能混凝土的极高强度与超长的耐久性上.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水泥一般是用石灰石、粘土和微量元素混合而成的粉状材料,它同水、沙子和砾石搅拌后便成为混凝土。现代水泥技术可追溯到1824年,当时英国人约瑟夫·阿斯普丁在一座炉子上制造出他称之为波特兰水泥的材料。阿斯普丁以英格兰南部波特兰岛命名他的水泥,因为他认为用水泥制成的混凝土类  相似文献   

8.
当前,现代水泥工业、水泥加工工艺和施工技术飞快发展,混凝土材料品种不断增多,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因此本文从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提高工程的质量,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水泥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泥混凝土是水泥基复合材料,水泥是水泥混凝土最重要的组成材料,水泥混凝土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水泥的地位和作用。 水泥混凝土将成为21世纪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外加剂已成为现代混凝土制备技术和施工技术所离不开的一种重要组分,各种外加剂的应用更是使混凝土材料实现高性能化和绿色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之间有时存在不相适应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加剂的应用效果以及混凝土的性能。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阐述了外加剂与水泥的不相适应性对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影响,并给出相应改善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超细水泥(MC)、I级粉煤类、矿渣粉、含铝质增强组分配备了改性材料为主的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其具有"流变性能好、强度高、变形水平高、抗侵蚀水平高"等特征。其中,复合改性材料内,粉煤灰所占比率为45%以上,水泥石内的CH含量偏低,并且会随水化龄期的加大而降低,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的水化早期所生成的钙矾石空间网络,水泥的水化物会填充其网络内,随之水化的展开渐渐变得紧密。  相似文献   

12.
张鹏 《科技广场》2003,(1):26-27
一、新材料风起云涌所谓材料,是人类能用以制作有用物件的物质;所谓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新材料可以带动和促进基础材料和传统材料的改进与更新,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具有四大特点,即: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和低成本。1.高性能高性能既是新材料的特点,又是新材料的发展方向。从历史上看,上世纪80年代先进复合材料大多采用T300类型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件作为基体,这类材料的抗拉强度只有3000~3530MPa,无法满足新一…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最开始的穴居到后来的建造房屋,这都说明了建筑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而建筑材料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土变成后来的水泥,这些材料都大大的提高了建筑的的坚固性、长久性以及耐用性。但是在普通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它所存在的,但抗拉力差、弹性差、收缩易变性和耐久性弱等等缺点。因此,本文着重的讨论了高性能混凝土较之普通混凝土所不存在的耐久性强、抗折度高、寿命期长、工作性能优异等诸多优点,目的是加大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应用,总体上提高我国建筑的坚固性和耐用性,增加建筑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浅谈混凝土裂缝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本身变形和约束等一系列问题,使混凝土裂缝成了土木、水利、桥梁、隧道等工程中最常见的工程病害.为此,不揣简陋地提出时混凝裂缝的修补的看法,使其达到减少混凝土裂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普通混凝土中掺加钢纤维、膨胀剂和减水剂复合而成高性能混凝土,能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抗拉、抗折、抗冲击韧性,同时还能防止或减少收缩裂缝的出现,提高混凝土的耐磨性及抗渗性能。这种复合混凝土对修补桥面和伸缩缝过渡带处的窄条混凝土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袁常旭 《科协论坛》2007,(12):12-12
1混凝土裂缝简述混凝土的组成是由骨料、水泥、石以及存留其中的气体和水,是一种非匀质脆性材料。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并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在骨料与水泥粘结面或水泥本身之间出现微小的不规则的裂纹。  相似文献   

17.
建筑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常规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选用优质原材料,在妥善的质量控制下制成的。除采用优质水泥、集料和水外,配制高性能混凝土还必须采用低水胶比和掺加足量的矿物细掺料与高效外加剂。它必须采用严格的施工工艺,采用优质材料配制,便于浇捣、不离析、力学性能稳定、早期强度高、具有韧性和体积稳定性等性能的耐久的混凝土,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以及暴露在严酷环境中的建筑结构。对高性能混凝土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各个应用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聚丙烯复合纤维混凝土是一种经过改良的新型混凝土,其所具备的性能要比普通混凝土高出很多,目前已经在多个建设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这种高性能的混凝土更是备受青睐。现本文就主要通过分析聚丙烯复合纤维的性能,以工程实例来探讨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山东黄河曹店闸除险加固工程应用新型防水材料修复受损混凝土,通过基层预处理、防护砂浆封填、防水涂料喷涂及喷雾养护四个步骤进行施工。通过对比,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能永久性提高基体抗压及抗渗能力,且其具有再修复功能,其能力随材料用量增加和养护龄期的增加而提升,但后期趋势变缓。在权衡施工质量与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20.
详细论述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特点;阐明使混凝土达到高性能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材料与配合比,采取适当的施工工艺和养护制度;并说明新型外加剂和胶凝材料的出现为混凝土实现高性能提供了技术条件和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