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对策,为乌兰察布市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与RS多源空间信息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麻素挺  汤洁  林年丰 《资源科学》2004,26(4):140-145
吉林西部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准确认识和定量评价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整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多源空间信息,结合RS和GIS技术构造以栅格数据为主的数字环境,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4级,分级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南向西北有逐渐变差的态势,这与自然条件、气候因素、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相关性,此外,评价结果与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说明该评价模型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客观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采用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建立路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模型,来提取路域建立前期和运营期沿线生态环境质量信息,进行两个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信息提取及分析。评价及分析结果可以为路域生态环境质量治理提供更加宏观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羌塘自然保护区面积辽阔、自然环境恶劣、生物多样性复杂,对该区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羌塘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确定了环境评价指标及指标量化标准,建立了羌塘地区生态环境等级,得出了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白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统计为结果,通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为指标,客观评价了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计算得出白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2.821。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标可知白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良,得出白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植被覆盖率较好,生物的多样性也较好,适合人居生态环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影响到城市这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论述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上,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对广西的三个主要城市南宁、柳州、桂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相似文献   

7.
生阐述了定西市水资源基本状况,分析讨论了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联作用,对定西市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提出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从社会、经济、人口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2007—2012年天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并预测了天津市2013—2015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7—2015年天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从较弱—中等—较强—很强状态,但尚未达到完全可持续利用;同时分析并识别出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制定科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对齐齐哈尔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齐齐哈尔市及其它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不同环境伦理观与自然价值观辨析基础上,分析了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过程的影响机制:评价根基→评价过程→评价思路;提出生态环境评价的伦理观模型:环境伦理观→自然价值观→生态环境评价思想→评价指标构建;伦理观对评价过程的影响体现于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辨证与生态关系;伦理观对评价思路的影响体现于评价原则、思想、方法、标准、指标等方面;以对荒野的评价和自然生态景观的评价为例说明不同伦理观将产生不同评价结果;最后提出生态环境评价的维度:时间维、空间维和伦理维,以此可以计算出评价的实践类型为18种。  相似文献   

12.
张颖  张畅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47-149
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合万元GDP对湖南省2004年资源利用效益进行分析,针对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特征,提出了缓解湖南生态环境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与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构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年~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进行的盆栽试验,分析了玉米在不同氮肥水平和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生物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受到水分胁迫后,生长发育状况与产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适量的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提高玉米灌溉效益。  相似文献   

15.
刘兆顺  李淑杰 《软科学》2010,24(4):76-78,82
基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运动特征及控制机理分析,构建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并运用控制理论给出系统稳定性条件;根据1999~2005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数据,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实例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5年中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表现出渐近稳定系统的发展态势;但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加大了系统协同发展的难度,影响中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对生态环境全面、准确的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现状与动态、空间格局变化的监测以及大量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利用RS与GIS技术能有效地解译、分析和管理生态环境信息,是当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西藏地处高寒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恶劣;近半世纪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亟需加强RS与GIS技术在西藏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文章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为例,通过介绍RS、GIS技术集成以及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中的应用,并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使RS与GIS技术在西藏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蒋正举  刘金平  杨贺  马莉 《资源科学》2014,36(8):1748-1754
以物-场模型为基础,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理解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周围影响对象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场三要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系统效应或功能,进而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定义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与周围环境敏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构建了包含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环境敏感要素敏感程度以及距离系数的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对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最后,以徐州市辖区采石废弃地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以期为管理决策部门进行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安排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资源科学》2008,30(8):1243-1251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较安全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2.15%,生态预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17.85%。影响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但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是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土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括分析生态环境、选择评价标准、确定评价等级、识别评价因子、影响预测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当前国内、国际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生态环境变恶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下生态环境的变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