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老照片     
翻阅这张23年前的老照片,引出一段回忆。那时,我作为新华社新疆分社维吾尔族记者,和新华总社记者刘茂俭一起到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公社进行调查研究,吃住在一位贫苦的维族农民家里。火焰山公社位于高昌故国城堡旧址旁。唐朝名僧玄奘西去取经时曾路过这里,得到过高昌国王的资助。《西游记》将此编写成十分有趣的神话故  相似文献   

2.
1995年5月4日,新华社团委与《中国记者》联合举办了“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两代记者座谈会”。三十年前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冯健、周原(穆青同志因出差在外,未出席会议,后来我们作了补充采访),与参加采写《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新华社青年记者何平、朱幼棣、陈雁,齐聚一堂,回顾各自的采写经历,总结、概括了这两个光辉典型的共同的时代特征,新华社副社长、总编辑南振中也特地赶来和大家一起畅谈在学习先进人物的过程中报道先进人物、并在报道中继续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1990年9月15日,我们新华社新疆分社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总社社长穆青来到了新疆,代表新华总社看望长期在边疆工作的同志们,又在乌鲁木齐、吐鲁番、石河子、伊犁等地进行了访问。我做了他的陪同。短短的十几天,我从他的采访和摄影活动中,感触到这位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士,对新闻事业上有着一种勤于耕耘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我们记者应是美的使者”这是穆青在自治区新闻单位领导同志座谈会上讲的一句话。在新疆的日子里,他处处显露出记者的才华,努力发现美,精心追逐美。  相似文献   

4.
熊能 《新闻实践》2002,(7):14-15
我是《解放日报》机动部的,我们的《热点追踪》和《今日关注》很相像,办了两年不到,也是刚起步。由我来对《今日关注》评头论足不合适,主要是与同行进行探讨和交流。因为我们从事同样的工作,所以就谈谈我们的甘苦,谈点操作层面上的体会。《今日关注》除版面上反映出来的优势以外,我感到这个栏目的出现,在其他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是采编机制上的突破。这个版子的出现,一改过去部门分割、条线分割的局面,很多稿件实现了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使新闻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没有这个栏目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点的,也不可能去探索。这个部的记者没有条线,每天面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题材,这就使报道过程成为一个跨领域、跨部门的组合,这对现在传统的新闻采集机制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二是用人、用稿机制上的突破。我们两报都  相似文献   

5.
2007年2月28日2时05分,从新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在吐鲁番最大的风口处——三十里风,第9—19节车厢突然被狂风掀翻脱轨,致使交通中断9小时.百余辆车被困途中。“2·28”事故的发生实属罕见,震惊世界。作为地方媒体,《吐鲁番日报》是如何成功报道这起事件的?请看本刊特约《吐鲁番日报》记者撰写的文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当前,新华社国内摄影报道的改革正在起步,大家决心冲破多年来影响摄影报道的一些老框框,努力增强照片的新闻性,力求新闻摄影的题材、体裁、表现形式更趋广泛和新颖。通过《新华社新闻影展》,回顾我们近十年的摄影报道,可以看到我们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了各条战线的成就和变化,努力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创新。这是新华社摄影报道的主流,今后仍应理直气壮地坚持这个正确的方向。但是,我们也感到形势逼人。报纸改革的势头  相似文献   

7.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8.
严峻的现实社会,正逼着我们就范,这个“范”,就是实事求是。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正把我们的新闻报道赶入社会万花筒。我们新闻界开始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社会了。在报纸上出现了许多实事求是分析我国国情的报道,新闻界有个说法,把这类报道叫作“深层报道”。最近,在这些“深层报道”中,有两篇比较引人注目,一篇是新华社记者刘远达、贺晓林写的《从物价看国情》(见6月22日人民日报),另一篇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写的《社会公平的辩论》,(见人民日报7月11、12日)。这两篇报道的共同点是,讲的都是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  相似文献   

10.
万里营救记     
1993年1月21日下午2时42分左右,北京新华社国际新闻发稿中心的电脑屏幕上突然跳出了一条消息:中国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遭一伙身份不明者的袭击,身负重伤。这位受伤的记者就是41岁的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副社长刘江,到这一天,他累计在索马里战区的时间已超过30天。饮血沙场 1月20日这天,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刘江的收获可以说已很丰盛。三进索马里,他写了大量的报道,诸如《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美法军队将打开通往巴德拉地面通道》、《索马里灾情缓解》、《索马里对立两派达成新的和平协议》、《索马里再次发生部族冲突》等。但他一直希望能直接采访内战两大派的领导人,直接获取、报道他们对索马里局势的看法和他们的主张。几经周折之后,索内战两方之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闻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12.
预测性报道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以现有的事实材料为基础,深入分析,对未来作出展望。随着信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预测性报道1986年6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新华社记者料事如神,预测胜负丝毫不爽》为题发表文章,盛赞新华社记者许基仁、曲北林采写的预测性报道《哪四个队将进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新华社1986年6月25日电)。认为预测“奇准无比”,可以说是“料事如神,算无遗策”,“比气象局天气预报还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Z1)
来自兄弟报刊的信息(六则)据报刊管理权威性的刊物《中国报刊月报》1995年第2期报道,今年全国有21种期刊发行量突破百万册。排行如下表:1995年发行量超百万册地刊排行表据《中国记者》杂志1995年第2期报道,由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新民晚报社共同举...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新闻     
新闻单位合力宣传孔繁森 4月上旬以来,我国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宣传原中共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西藏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记者合写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通讯新华社播发后,全国各地报纸普遍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新华社接着连续播发几十篇消息、通讯。报道孔繁森事迹和各地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人民日报4月上半月连续发表社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和5篇评论员文章《今天仍有  相似文献   

15.
说到国内著名的体育记者,既有汪大昭、毕熙东、杨明等前辈,也有董路、李承鹏等新锐。笔者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他是第一个在现场发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现场报道的中国记者,他的成稿、发稿速度甚至超过了美联社记者;杨明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还写出了《约翰逊“欺骗”了世界》、《约翰逊真的欺骗了世界》两篇获得奥林匹克新闻奖的体育佳作,这里的第一个欺骗是加“”的,因为他从多年的体育报道经验观察出约翰逊的种种反常举动:如约翰逊的肌肉类型、爆发力及赛后尿检的表现,大胆地写出了《约翰逊“欺骗”了世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独具慧眼,于是也就有了第二篇的《约翰逊真的欺骗了世界》。让同行无不为之叫好和佩服。  相似文献   

16.
西有吐鲁番,东有大泽山。每每提到这个坐落在鲁东半岛的大泽山,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这里可与新疆吐鲁番相媲美的葡萄。于洪展,就是地处大泽山葡萄之乡某仓库的政治处主任,也是某分部有名的“笔杆子”从一名普通的干部靠“爬格子”走上今天政治处主任这个位置的于洪展,在这个坐落在山沟的仓库整整蹲了13年了,他对于大泽山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和无限的眷恋、热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每每和于主任提起这大山和坐落在大山中的仓库时,他都激情难捺。他说是大山给了他灵感,是山使他看到了自己在爬格子上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韩隽 《今传媒》2003,(3):49-50
2002年8月20日,陕西《华商报》独家报道了题为《家中看黄碟 民警上门查》的社会新闻稿件,稿件刊出后反响激烈,从8月下旬直至年底,有关此事件和后续事件报道,以及针对报道的各种质疑和评论在全国各类媒体上大量出现,主要报道这个事件的《华商报》记者江雪也因此获得了《南方周末》评选的  相似文献   

18.
从事新闻事业20载,胡中正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吐鲁番日报》,将人生最富有激情的创造力献给了新疆这片神奇的热土。如今,由胡中正精心培养的《吐鲁番日报》采编队伍,以创新的办报理念和精良的采编水平在新疆新闻界形成了一定影响。不仅在新疆,《吐鲁番日报》连获“双十佳”报纸,而且在大报、  相似文献   

19.
让典型走下"神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市长夏耕日前见到我说,媒体宣传真厉害,许振超作为青岛港的一名普通工人,短短几天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讲到了新华社的稿子,认为这个典型的宣传很成功.这天晚上,我又接到了《陕西日报》一位老记者打来的电话,说《陕西日报》连续3天用了近乎整版的篇幅刊用了新华社播发的介绍许振超事迹的稿子,说明了这个典型受欢迎,也说明新华社在典型人物宣传上有了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由笔者采写的消息《昔日摆床堆柴火今朝架设光伏板吐鲁番房顶之变乐百姓》荣获二○一九年度新疆新闻奖之后,又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该作品集中展示了新疆吐鲁番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深刻展示了吐鲁番各族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小见大主题鲜明该作品具有以小见大、主题鲜明的特点。采写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