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在《关键在有“得”》一文中强调:“采写一得”类稿件写作的成败,取决于是否真有“得”,而且只能是“一得”,不能有二得及二得以上,这也才切《新闻与写作》这次举办的“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的题,才叫答是所问。然而,在看了部分应征稿件之后,感到确实尚有一部分作者并未弄明白这次征文的最起码的要求,寄来的稿件离题太远,答非所问。《书书咱平凡的人们》一文,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读完《书书咱平凡的人们——<光环>新闻采写一得》全文,感到作者主要在两个方面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2.
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新闻采写一得”征文评奖结果,于6月21日本刊编辑部召开的评委会上评定揭晓。“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从1990年8月至1991年5月,历时9个月,共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稿件500多篇。经过编辑部认真地看稿、筛选;评委们精心、审慎地研究、磋商、反复地评议,最后评出一等奖1篇(北京日报记者纪涛撰写的《功夫在诗外,新闻采写亦如此》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纪念奖15篇。这次征文活动涉及面宽,影响大,反映好。500多篇征文来稿作者,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4.
在这次“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中被淘汰下来的作品里,有一部分作品经反复阅读,发现其有着很具特色的“得”的,只是由于作者未能很好地将它提炼、总结出来,仅仅泛泛地讲了一下一篇作品的采写过程,便落了个功亏一篑的结局。应征作品《爱有源头情不碣(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从这篇应征作品和作者附来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6.
赵振义 《新闻传播》2010,(9):118-118
是否能采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关键在于记者的“内功”练就得如何。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提出应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四最”,即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最有价值的事实、最佳的角度、最独特的新闻,以为采写好新闻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刊和江西《新钢报》联合举办的“总编办报一得”征文活动。受到企业报人的普遍关注。一年来,企业报总编辑纷纷来稿,畅谈自己在办报中的心得体会。稿件短小精悍,文笔流畅,生动具体;其内容涉及面很广:有关于新闻舆论导向的,有依靠群众办报的,有报社管理制度建设的,有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9.
“养”新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义平 《声屏世界》2004,(11):36-36
在平时的新闻采访报道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发现一篇颇有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由于一时找不到新闻由头而不得不暂时搁置;采访某一新闻由于时机不成熟而不得不另择时间或地点进行再采访;开始着手写一篇报道由于素材准备得不充分不得不重头再来;以致有的记者为了采写好一篇新闻报道耗时数月,往返数趟,辗转数百公里。这样一种迂回曲折采写一篇新闻的过程,是否可理解为“养”新闻?当然,“养”新闻的外延不仅限于此,以每年的防汛抗旱来说,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准备。但由于天气变化实在难以捉摸,一阵久晴之后,突然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雨,…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新闻与写作》这次举办的“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形象地比作是在一部分专业和业余新闻工作者中间搞了一次打靶比赛的话,那末,一部分参赛者之所以名落孙山,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草率上阵,不瞄靶心,慷慨射击,发发脱靶,浪费弹药。《当记者要求快求实求新》一稿(见附件),可谓是这类稿件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一得录     
一得录新民杯征文本刊与新民晚报联合举办贺卡为鉴陈沛写论文这件事储瑞耕每到评定职称的前数月,新闻专业性刊物的编辑朋友便多有抱怨:“大家一呼隆都寄来、送来、托关系转来论文,真让人承受不了。”申评业务职称,论文占分不少,于是大家都写,此在情理之中。我这里想...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老记者阎吾擅长写战地情景新闻。他在多年的采访和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阎吾在我国新闻界有“情景记者”之称。那末,研究一下阎吾采写的战地情景新闻,对我们今天采写现场短新闻,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首先,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里去。写好现场短新闻,固然需要熟悉群众生活,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和具备必要的新闻业务素养,但还要深刻意识到记者的光荣使命,这样才能自觉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14.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5.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一次采访就能获得成功,写出的稿子连连带响。我却不然,往往一次采访不能成功,有时还得来二次、三次,故且称其为吃“回头草”。 作为党的新闻战线一名新兵,我在一年来的新闻稿件采写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吃“回头草”。吃来吃去,自己也觉得败兴:为啥人家一次采访就能写成稿子,自己得三番五次采访才成。究其原因,一是在采访中没形成主题思想就收兵回营。尽管资料收集得不少,但写啥题也觉得缺胳臂少腿,往往钻在材料堆里捣腾半天,仍是手中有目,心里没纲。二是有主题思想但不知道哪些材料与主题有关。往往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收集了一大堆,有关的材料没收集起来。三是采访不深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材料不差多少了”,“差不多能写了”,等回到办公室写稿子时,磕磕绊绊写不下去。  相似文献   

16.
第一,从掌握丰富的材料人手,紧紧抓住人物最有特色的一点展开写……采访一篇精彩的人物新闻,得靠深入采访。掌握的素材愈多,选择性愈大,其比较的天地也愈宽阔。一位擅长采写人物新闻的记者曾对笔者说过:“采写一篇人物新闻,难在发现先进人物的特色。在采访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思索了又思索,比较了  相似文献   

17.
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里──采写《孤岛烛光》一得南充日报社吴奉天通讯《孤岛烛光》分获1996年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我作为到报社工作刚满一年的年轻记者,有作品能获此鼓励,实属幸运。细想采写此稿的体会。使我更加深信王充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在哈尔滨,提起哈尔滨电业局客户服务中心的李庆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庆长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工作岗位怎样变动,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宗旨,李庆长的…  相似文献   

20.
广播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我比较自觉地向群众“学话”、“写话”,始于1980年。那年夏天,我刚跨入广播电台的大门。编辑部主任第一次安排我下乡采访。好不容易写了一篇反映农村早稻丰收在望的广播稿。可当我把这篇自认为是得意之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