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书不厌百回读。话虽这么说,真正这样实践的恐难有几人,因为一,称得上是好书的也实在太多,都作百回读真读不过来,二是若认真读一部书,反复读个几十遍也差不多能背下来了,所以这一说法,只是对好书的魅力的一种形容,是较真不得的。不过,应该承认,百读不厌的书确是有的,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排沙简金,“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汉·王逸:《离骚序》)那样的书,总会使人读过还想再读三读,乃至“置之枕中,以为邦宝”也不算夸张——《燕山夜话》就是这样的书。  相似文献   

2.
冯仑 《青年记者》2007,(9):78-78
读书可以怡情也可以益智。读管理的书既益智还很实用,所以读管理的书和读其他的书心情会很不一样,一般会放在手边有目的地去看。我读过不少管理的书,有时也推荐给经理们看。  相似文献   

3.
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  相似文献   

4.
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5.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6.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7.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一项最了不起,也是最困难的技巧——怎样阅读。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读老师指定的书。老师指定读《白鲸》,我不想读,我不喜欢它,我以为我赢了。实际上,我输了。我努力和《白鲸》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我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9.
提鞋     
上大学有什么用?在人才市场好不容易谋到两三千月薪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很困惑。"鼠目寸光!"对于类似困惑,我侄儿常常嗤之以鼻。虽然他如今也只拿2000多元的月薪,虽然他某个初中没毕业就去当木匠的同学已经月入8000了,不过他坚信这只是暂时的,假以时日,读没读过大学肯定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我想,每一位学者都有他的读书范围。而这个范围基本上由他所从事的事业所决定。我是从事文学艺术事业的,因此我所读的书就基本上逃不出我这个范围。举例来说:法国丹·纳著的《艺术哲学》我读过了,受益匪浅。但恐怕它最多的读者就是从事艺术的人。而有些书的读者面可能非常广,就像《圣经》。学文学艺术的人必须读,研究哲学的、神学的、研究古代史的,以及研究科学和地理的人也要读。世界上信仰天主教、基督教、耶稣教的人非常多,他们自然要到教堂里做礼拜,更不能不读《圣经》。据说这是一部流传千百年、影响了亿万人的世界性著作。 我是不信教的。自青年时代就讨厌教会,也讨厌《圣经》。在旧社会,街里的书摊上经常有宣传《圣经》的书,我是连看也不看一眼  相似文献   

11.
读书     
我先有感觉后有思考.这本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但这一点我比别人体会得更深。我不知道五六岁以前都作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只记得我最初读过的书.以及这些书对我的影响:我连续不断地记录下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晚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我与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中,每每回忆起我在湖南省出版局工作期间的往事时,我总会想起文艺界的许多新朋旧友,其中有不少是在延安时的老朋友。他们对我工作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永远不能忘却。每当我沉浸在往事思念联翩之中时,一个久经考验、饱经风霜、乐观开朗、慈祥和蔼的形象,就会活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丁玲。 1935年秋,我在上海投身革命。我喜欢读书,读马列的书,读左翼社会科学的书,读左翼文艺的书。就在这时,我读过丁玲的《田家冲》和《1930年的上海》,这是我第一次读丁玲的作品,后来  相似文献   

13.
我日常的工作,除了所供职报社的本职,就是给媒体写点时事评论.回望2011年,印象最深的不是我自己写了什么好文章,而是读了若干本好书,其中的一本是青年评论家曹林写的《时评写作十讲》.读过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曹林读过哪些书,也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4.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巢峰 《编辑学刊》2007,(5):47-48
我做出版工作,特别是编辑工作是历史的误会.我是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小学没有读完,初中读了三个月,就是我的全部学历.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17.
“你实在不喜欢新闻,为什么读了四年本科;还要再读三年硕士?”每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只有一脸的苦笑:都是英语惹的祸。 六年前对新闻这个专业的选择,不是我的错,也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其时17岁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于是乎,我的父母便根据他们关于“有前途”的理解,帮我填写了新闻系。在长江岸边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读到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眼睛总是格外明亮,心里总是高兴难言.宋汉炎、肖邦明、王清三同志撰写的人物通讯《大山提供确证》——记郧县枧沟村小学民办教师徐家明(载湖北日报1995年5月11日一版正头),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记得通讯发表的当天,我一口气读完,又佩又喜.而时隔1年多,当我再次捧读这篇通讯时,不由得又兴奋地用笔在上面画了些红圈和红线.这些圈和线,像摇曳的鲜花, 像明亮的火焰,令我细细琢磨,读了再读.而诵读之间,仿佛听到了这些文字发出的美好声音,看到了这些文字构成的美好画图,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这篇通讯何以有如此魅力?它的写作成功之处在哪里?通观全篇,我认为除了提炼主题、谋篇布局、材料取舍之外,在写作技巧上,有这样几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圆我的梦想     
妈妈曾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记得小时候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妈妈工作的图书馆。那时候觉得那里的书可真多啊!读也读不完,又宽敞又明亮的阅览室,令我神往,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就有了一个梦想,长大了也要象妈妈一样在图书馆里工作。时间流逝,如今我已成为一个图书管理员...  相似文献   

20.
吴静 《新闻世界》2005,(3):17-20
第一次见到张越,是在半边天栏目的机房里,她正在修改将要播出的节目。她的坐姿非常豪迈,一只脚高高地翘起来搭在桌子上。问张越的第一个问题是她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高兴或是悲伤的事情,张越笑笑,停顿几秒后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新闻和故事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星,所以没多少大家爱听的故事,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记。大学学中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东西,毕业理所当然就被分去当了老师,开始不愿意当,不过后来当上了,感觉也不错,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给电视台写剧本,慢慢又开始做上了主持人,基本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