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芭拉迪·穆克吉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印度裔女作家,小说《茉莉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女主人公茉莉花(Jasmine)从印度到美国的移民历程。《茉莉花》表面是一个关于主人公名字的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关于女性主义旅行话语的书写,折射女主人公在新环境中重塑自我的信念。该文从旅行书写中时间、地域空间的转换和由此引发的精神体验两个层面,讨论旅行书写中的女性主义,分析主人公在时空流动转换中的女性身份建构,以及探讨主人公流动身份建构在其名字改变中的体现,阐述旅行书写视域下《茉莉花》主人公实现女性主体建构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牵小狗的女人》被美国女性主义作家欧茨于1972年以同名小说形式进行改编。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分析这两篇同名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安娜,阐释契诃夫笔下的女性是处于失语状态,而欧茨改写后的安娜,则呈现出女性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寻求。  相似文献   

3.
《中性》是美国知名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代表作,获得了2003年的普利策小说奖。作者从中性人卡尔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段希腊裔祖孙三代的家族史,将性与性别的主题贯穿整部小说,直面乱伦、性别混杂、身份危机等伦理和现实问题。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中的性别理论分析这部作品,围绕性和性别两方面,对人物伦理身份的构建的影响展开讨论,并由此挖掘作者在小说中渗透的浓厚的人文道德关怀和文学教诲。  相似文献   

4.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以精湛的叙事才能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救赎的故事。本文将从文学原型批评理论和文学伦理学的双向维度,对《灿烂千阳》的女主人公玛丽雅姆进行解读,分析了她的替罪羊形象和伦理身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旅行视角切入外籍人士对常州的跨文化书写,选取《看常州》为研究文本,把握文本中各国作者(摄影师)对常州的观察、阐释及思考,探究他们跨文化书写的文化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对外宣传中城市形象的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当代族裔文学代表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凭借《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举成名。这本具有自传性质的诗小说记录了一个女孩蜕变为女人的过程,饱含了作者对移民社区的关怀与期待。本文将从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成长过程,启示少数族裔成功走出移民社区压抑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曾秀芳 《文化学刊》2009,(3):132-135
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是男性掌握着话语权,文学成了男性意识的载体,女性意识与女性经验被边缘化。品读李白《长干行》与杜甫《新婚别》,女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把握美好爱情、坚守爱情、深明大义,彰显了唐代女性的真实生命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视角彰显的女性意识,与唐代特定的时代土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宠儿》是由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书写的一部关于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社会中一生的遭遇,是文学史上的一部著作,讲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制度、人性、种族等众多因素对一个女性的影响。本文基于生态女性的视角,分析和解读《宠儿》这本小说,探讨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探索黑人女性在遭受悲惨命运的同时,如何追求独立的人格、解放的意愿以及自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文坛享有威誉,"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为20世纪美国文学树起了又一座丰碑"。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通过描写三代黑人女性的生活及情感经历,再现遭受性别、种族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揭露和谴责了父权观念和殖民压迫。本文基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造成女性孤独的内外部原因来探索黑奴叙事文本中孤独女性的出路和未来。  相似文献   

1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是美国南方时期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一位在男权社会下深受男权思想毒害但又试图作出抗争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分析艾米丽的"他者"形象,并结合波伏娃的《第二性》挖掘主人公艾米丽悲剧身份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柳的四生》是旅法中国女作家山飒在法国出版的第二部小说,1999年出版于法国格拉塞出版社,并荣获2000年法国卡兹文学奖。小说借一棵柳树幻化成人这一传统的中国神话题材,刻画了四位生活在中国不同时代的青年女性形象。本文尝试以小说文本为基础,观察作者对这四位女性主人公的命运铺陈,以探索作者本人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林白《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陈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常被评论家归入“私小说”派作品(下文即称它们为私小说),是近年女性写作中的一种新情况。这个“新”主要不指它以女性欲望表述为主题,且描写颇为暴露乃至越轨;也不指这一表述可能有的逆反传统性别秩序的意义——文明史中,女性欲望较男性欲望受到更重的压抑,越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里,两性欲望的释放越显差异。这个“新”主要指的是它作为女性作者表述女性意义敏感的女性欲望,其“性别”的视角却甚为柔弱且迷误。嘲讽、仇视男性,是近20年女性写作中不难见到的一种偏激…  相似文献   

14.
《长日留痕》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代表作。小说将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6天的旅行经历以日记体的形式叙述。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再现简朴、含蓄与典雅的叙事风格,以主人公史蒂文斯的主体视角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个人命运,通过回忆叙事的方式对他职业精神、道德境界的价值追求予以深刻拷问,书写了个人经历所造成的个体创伤和大英帝国衰落现实中的集体创伤。石黑一雄让历史与未来、回忆与现实、府邸与乡村等进行对话,运用矛盾性的叙事策略和精湛巧妙的文字表达为人们审视历史创伤和寻找自我价值提供了独特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5.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力作。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被遗弃后仍努力在失衡的世界里寻找平衡,完成在世俗生活里对自己的救赎。本文主要分析韦瑟罗尔奶奶的精神世界及其世俗生活,探讨一个女性是怎么完成对自己的救赎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家族的女人》是一部女性的悲剧,"我们家族的女人"大多数难逃被抛弃的"宿命",这表面看来是因为"我们"家族独特的血脉和性格所致,但深层根源还在于男权文化。就此而言,"我们家族的女人"的悲剧也是所有女人的悲剧。"女性书写"则为女性摆脱性别悲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范雅君 《文化交流》2013,(10):41-44
单士釐,一个对今人来说有些陌生的名字,却因《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而为历史所铭记,其中《癸卯旅行记》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中国女子出国游记。从闺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单士釐亲笔记录了海外的风土人情与自己的经历感想,这在近代中国的女性中是极为罕见的。 清咸丰八年(1858)单士釐出生在浙江萧山。单氏是当地的旧家望族,单士釐的父亲单棣华、叔父单沅华均以研究宋学闻名。太平天国时,单家迁徙到海宁硖石。单士釐幼年失母,跟随舅父许壬伯读书生活,受到了良好的闺秀教育。这不仅成就了单士釐深厚的文化素养、成熟的知识兴趣,也为其日后走出国门,记录下旅行的所见所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性政治》:颠覆、对抗的视角及其他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隽隽 《文化学刊》2013,(6):107-114
性政治作为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支配和统治是无处不在的,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从八个方面界定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方式,梳理了性革命及其反动的历史,并分析了几位男性作家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建构性别压迫。“性政治”这一概念有着后现代的解构特征,揭示了男权制度建构的性别神话的不合理之处,因此富于战斗性,但在制度层面的平等已经基本实现之后,改变存在于精神结构中的更为隐蔽的不平等这一目标更为艰难,无论是激进的还是温和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积极意义。最后,对抗式的阅读方式也并不是唯一的,女性可以通过积极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意义生产,表达自身的欲望。总之,在米利特的对抗和颠覆的革命姿态之外,渐进和协商的方式,也是女性主义实现最终目标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女性书写方式受到各国女性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托尔斯泰娅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因此解构也成为其创作诗学的重要特征。在短篇小说《猎猛犸》中,作家巧用解构思维,打破传统文化想象,重塑男女两性关系,呼吁女性建立自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接受和信任。海外华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着无法抹去的中华文化烙印,展示着传承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美国华裔文学既有西方文化的元素,更有中华文化的显现,其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海外华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求和在异域文化下对自身中华文化的自信、坚守和传承。该文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关注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以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中国佬》和《接骨师之女》两部著名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从戏仿的写作方式和“小历史”的叙事手法入手,聚焦文本中的华裔历史重构和中华文化传承,以此建构中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