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用来进行国际交流和联系的外宣材料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宣材料中占据数量较多,其翻译重要性、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皆有别于其他词汇。该文在探讨外宣材料中文化负载词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日译原则、日译策略及影响日译效果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在对外宣传日译过程中消除更多障碍,达到准确、得体、顺畅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翻译语境视角解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日译文中的新译,分析翻译语境对译词选择的制约,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外交讲话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词句时应遵循的原则:在原文解码阶段,要充分考量时代背景与政治话语特点对每个语境因素的重塑,充分理解原作语境;在译文再编码阶段,译者要根据新的语境因素敏锐地辨析译词,在政治敏感度与措辞分寸感上遵循既要精准又要委婉的原则,构建贴近作者发话意图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越来越注重提高文化软实力。湘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相关资料的外宣翻译质量对我们是否能讲好中国故事有重要影响。湘漓文化史料中的文化负载词众多,如何贴切地将它们翻译出来是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元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加注法,力求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该研究旨在提升湘漓文化相关文本的翻译质量,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参考,并通过此次研究,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需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本文采用泰特勒三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译文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译文应如原作流畅通顺,分析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和诗歌的翻译,研究发现林语堂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原作思想和原文风格,保持了原作流畅通顺。  相似文献   

6.
该文依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采用语料库方法,对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情态动词“必须”的英译操作规范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必须”英译的量值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译文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译文中整体上出现了明显的偏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偏移得更加明显,量值对应只有77.04%,说明时间越往后,量值偏移得越低。笔者认为,上述翻译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译者的行为受到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表明我国政论文的翻译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更加注重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这也有利于构建我国积极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通过外宣翻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大国形象、构筑中国政治话语权至关重要。该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运用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译者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灵活处理中英句式结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和中文四字格结构等翻译难点,从而整合出最贴近目标语读者思维方式的高质量译文,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源语环境和译语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译文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译者在解读原文时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语境文化的影响。译文对原文不同程度的背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因交流产生的变形。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译者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文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历史、地域特色与价值观。在全球化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文学作品《流浪的盘羊》为例,文中包含大量蒙古族文化负载词及其中文常用表达,该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通过分析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翻译,结合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考虑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达文化的特殊信息,使原语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体验,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进世界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1.
影视作品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除了走出国门的电视剧和电影,优秀国产纪录片也在积极发挥作用,讲好中国故事。CCTV4纪录片《传承》介绍了海峡两岸多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讲述他们真切动人的故事,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解说词含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程度。该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纪录片《传承》解说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和方法,希望为中国文化纪录片解说词英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广西故事“走出去”。鉴于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为例,分析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的特征,并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传递信息、促进对外交流为最终目的,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外宣翻译,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雪漠的小说《猎原》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翻译的难点。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探讨葛浩文和林丽君如何根据对原著的理解以及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灵活采用音译、直译、加注、增译、意译和转译等翻译方法,以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总体而言,葛浩文与林丽君的译文尽可能地传达了原作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信息,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和融合。  相似文献   

14.
外宣材料作为一种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不仅具有跨语言的特点,而且从其发挥作用的角度来看,具有跨文化和跨国界的特点,其译文更是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途径,所以外宣材料正确、恰当的翻译意义重大。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及外宣翻译基本概念等方面着手,阐述了跨文化语用学和外宣翻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跨文化语用学框架下改善外宣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广西物质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广西先民的物质创造力奠定了广西后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概览》一书对具有广西特色的陶瓷器文化、金属器文化进行了详细描述,对于了解广西物质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该研究的重点在于广西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及文化外宣,并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举例说明了4种翻译方法,即音译加注法、直译加注法、“约定俗成”法和修正错误法。以期通过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译介为广西文化走出去提供经验与借鉴,提升广西物质文化的对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6.
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所处文化环境下隐形权力话语的操控,译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上的信息要符合源语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翻译活动不仅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信息交换,更是在权力操控下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政论文翻译是以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具有权威性、政治性和严肃性。翻译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借助权力话语理论,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为例,在权力话语理论视域下分析译文中如何使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译文话语权,全面展示政论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负载词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中国本土人使用的词语。本文分析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障碍,并提出译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音译加意译、直译加意译或释义的翻译策略,以取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典籍名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领导人讲话中得到广泛应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加强了文化自信。典籍名句的翻译难度高于其他词句,因此,研究典籍名句的翻译意义重大。该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中的目的论为指导,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的典籍名句及其德译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典籍名句的翻译需要考虑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同时运用适宜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使其更好地传达其意义和价值。该文的研究为典籍名句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德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川东北是对四川省东北部的简称,所涉及的行政区域为5个地级市(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川东北是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川东北红色文化是该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整理、翻译、对外宣传川东北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意义,加大对川东北红色文化的翻译和外宣具有较强的政治教育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该文重点研究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外译宣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并提出有助于推动川东北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策略,让川东北红色文化和中国红色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该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分析影响我国政论文英译的各种因素,力图找到其英译文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从预备规范看,政论文英译在文本选择上,主要受到国家战略和对外宣传的影响,目的是要构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展现良好的中国印象;从初始规范看,译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充分性”,同时考虑到外国读者的习惯,也越来越重视“可接受性”,不同时期的译文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侧重也有所区别;从操作规范看,译文以遵循源语规范为主,都是全文翻译,没有删节等现象,注重保留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特征。该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对我国政论文的翻译展开描写性研究,旨在找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以期对政论文的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