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在其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适应存量时代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比分析了近30年来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发展演变趋势,对未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研究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未来以人本视角为研究主体,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索“空间—感知需求—行为模式”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营造方法应极具潜力;(2)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的支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决策的方法和工具研究具有重要价值;(3)公众参与机制对于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协同决策水平和平衡利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更新大势之下,具备大量历史遗存、受到政策支持的典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备受瞩目、发展迅猛,但与之相对的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常常被忽视。众多案例表明,一定条件下,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可能通过积极保护与更新,成为典型历史文化街区,也可能因消极管理转向商业化或熵增化发展。但这些转化路径存在名不副实、过度商业化、过度熵增化的困境。从更新理念、制度体系、评估体系、发展模式角度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优化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转化与发展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左力  时钰琳 《中国名城》2023,(12):41-49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建成物质遗产,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纽约市的历史街区经过几十年的保护更新实践,建立了完善的建成遗产保护政策机制,通过一系列开发权转移政策机制,平衡了遗产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释放了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诉求,成为纽约历史街区可持续更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以纽约高线公园及周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为例,详细梳理了保护更新的各个阶段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分析促进高线公园成功更新的区域“哺育”措施,重点考察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区划调整、建设控制及其他激励政策,从而了解保护更新背后发挥主导作用的开发权转移机制的介入方式与流程。  相似文献   

4.
国内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高峰期街道拥挤、游客旅游体验变差的问题,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除了需要统筹开发与保护,还应考虑如何引导人流、改善体验。街道作为活动的载体,其空间属性与要素影响游客的分布与行为。以历史街区型遗产地丽江古城为例,构建街道环境要素指标体系,并通过ArcGIS进行可视化,运用SPSS相关性分析探讨街道环境要素指标与人群分布的相关性,得出主要相关性因素;通过行为注记法进行实地观测验证,总结出相关性因素对人群分布的影响机制,以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三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全面研究其保护与更新路径可有效提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再生能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与活态传承,已成为当下保护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三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单体历史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实际需求针对性地搭建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信息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归纳分析,提出数字化适宜性更新策略和县域层面的系统性预防理念,实现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动态保护、动态管理和活态再生。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缩影.随着保护意识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不再单纯强调街区遗存的保护和延续街区的风貌特色,而是同时更加注重更新和完善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维持街区生活的延续性.然而工程的系统改造与遗存的保护修缮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也体现了规划方法从宏观到微...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独具特色的空间肌理逐渐被破坏,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延续与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句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能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几何结构提供客观的量化结果,从而为其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以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现状,从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3个方面分析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形态特征与业态分布及历史文化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公众认知画像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公众主体对街区客体空间特征、文化价值的认知逻辑,针对性指导“存量时代”历史街区遗产资源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为此,根据环境行为学科的“认知画像”理论,建构了历史街区公众认知画像分析方法。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研究样本,对不同性别、源地、年龄主体进行了认知画像分析,获得“男性注重空间结构与人文信息,女性注重景观细部与审美体验;外地游客关注标志景点与传统民俗,本地市民关注日常生活与休闲景观;老年人倾向活力景观与建筑遗产,中年人倾向清寂环境与品质空间,青年人倾向潮玩元素与解构文化”等特征结论;同时,从空间环境更新、业态设施更新、节庆活动策划、空间分区导览和游线订制推介五方面提出了基于群类、个体认知画像的历史街区遗产资源活化利用与展示导览策略。上述结论、方法可为城市历史街区主客认知交互研究与保护更新方法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现状复杂性、改造渐进性、功能不确定性等问题,其更新面临诸多挑战。城市更新设计需要兼顾文化传承与功能再生,以实现空间活力的修复。以往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在复兴城市空间中具有协同促进作用。以苏州阊胥路创业园与仓街三官弄更新项目为例,应用设计研究方法,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语境下探索以“数字+文创”引导城市更新的相关设计策略,以及通过在地化的场所营造和创新场景设计,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复兴的实施路径。通过对“数字+文创”设计策略的适应性、协同性与可实施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为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控保地块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传统保护类街区的商业合理利用选择问题备受关注。一些国内大城市中的传统保护类街区在保护更新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有益的商业利用方式,并对所在城市的旅游发展、文化影响力提升做出了贡献。以北京南锣古巷、上海新天地等6处街区为例,对街区商业业态的特征和其来自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街区的商业利用有赖于其所在城市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街区商业业态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市南捕厅历史街区为例,通过综合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多元异构时空数据分析、历史信息比对等技术手段,展示了复合历史空间导向的数字化保护与更新实践.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对历史街区的大场景进行纹理数据采集,构建整个历史街区的三维数据模型.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为历史街区更新构建合理的历史空间形态框架,并对历史街巷...  相似文献   

12.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评价有利于发掘历史街区的潜力,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因此,以长沙太平街和成都宽窄巷子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创新建立基于GIS-DEA-MI模型的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对上述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发展效率和非空间发展效率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发展效率基本相同,而非空间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与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形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的规划利用有关。更客观、更全面地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效率,以期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冲突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建筑质量维护欠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历史环境整治不当、生活延续性割裂等问题。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重点关注街区安全、全龄友好、文脉传承、合理发展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结合部分城市的实践经验,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进行综合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前提下,以地下空间开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首先,分析城市更新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及其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难点。其次,分析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与作用。接着,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的相互关系,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多方合作、规划建设和公众参与3个方面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建议。对于促进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规划文本、地方保护条例(办法)以及地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分析,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方实践进行总结。"历史文化风貌区"较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更丰富内涵与复杂性特征,保护规划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出现的新类型与内部价值要素,在探索和完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秉承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思路,探索差异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长达40年的名城保护实践和探索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理论,向世界彰显了历史文化保护的中国智慧。首先回顾了名城保护40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名城保护如何与旧城改造从对立走向统一,以名城保护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也一步步走向完善;其次阐述了名城保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关系,并从真与伪、恒与变、整体保护3个层次介绍了名城保护的理论探索;最后对名城保护的未来进行展望,对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街区保护更新技术体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项目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张颖 《中国名城》2020,(2):76-84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从以扩张为主的增量增长模式转向以更新为主的存量发展模式;存量更新会是今后城市规划重要方向,而城市中心区更新恰是此类规划的典型。总结中国城市更新发展趋势,结合青岛市南区青岛湾城市设计项目的具体实践,针对现有存量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梳理更新潜力发展区;通过国内外案例研究提出城市复兴"SMART"设计原则;并且从产业提升、文化复兴、公共交通、空间营造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针对项目本身提出两个层次的城市设计内容:1)平衡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复兴文化街区;2)中心城区存量更新催化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8.
温州设郡建城1600多年来,"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子城"的城区格局基本未变,是中国南方山环水抱、小桥流水的自然环境与传统工商业紧密结合的缩影。现存的四大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完整、特色鲜明,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街区的空间结构、空间肌理、人文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急需进行有机更新,以便既保护好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地景和历史风貌,又有利于维持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单位大院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自成体系的内部空间,也承载着单位职工的情感记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类街区面临功能转变、管理缺位、物质性衰败等突出问题。在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下,应当关注其遗产属性,挖掘保护大院独特的历史和风貌;应当立足城市需求,开放优化大院存量设施,修补城市功能;应当引导社区治理主体从单位转向社会和市场,保障大院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昆明市老城区内重要的传统街区,是昆明老城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运用空间句法对文明街片区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并通过对句法分析结果与街区规划结构、商业分布现状及历史要素分布的关联分析,探索文明街片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未来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借鉴。结果表明:街区的核心街道空间结构为“两横两纵”;街区整体呈现出“大街有序,小巷杂乱”的空间特征;街区商业空间分布与街道整合度呈现出正相关,商铺多聚集在整合度较高的街道中,且整合度越高的街道,其业态相对越丰富;街区内的历史要素相对集中且位于整合度较高的街道附近,但部分可达性较差甚至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