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奂生上城》得以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与填补性,即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纵的文学史层面对农民形象刻画的独特贡献,在横向的新时期初文学场域中对人物形象多样性的填补。外部原因是国家政策在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可以看到,是作品内部的文学魅力和作品外围的附加意义的一次同谋,使《陈奂生上城》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同谋是与高晓声本人的创作内核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2.
怎一个“巧”了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下课还有半分钟,我赶紧布置预习:“同学们,明天我们一起学习《陈奂生上城》,请大家在早自修朗读这篇课。”话刚说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正待我走出教室门口时,听见教室角落里一位男生非常小声的一句话:“乔老爷上轿,陈奂生上城。”说似乎无意,因为说完后他就走到教室外面去了;听不能无心,我感觉到也许这里面藏着些许教好这篇小说的契机。我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潜意识当中感觉找到了重教《陈奂生上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刘长政 《山东教育》2003,(14):26-26
有次听课,一位教师讲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一文,当讲到陈奂生从县城招待所回家途中的“精神陡增”、“精神满足”时,这位教师不禁发挥一下“演员角色”,让学生领会陈奂生“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的感觉。师生哄堂大笑,称赞有加。而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层挖掘人物形象本质后,笔者认为这个陈奂生让人笑不出来。作家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  相似文献   

4.
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要论及的,是高晓声同志系列小说的主角陈奂生。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可惜他成不了生活的主角,国家的主人公。 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相似文献   

5.
李家树 《学语文》2003,(5):14-14
一般认为 :愉快、稳定、平衡的心理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机。然而我认为 ,最佳的心态良机应该是学生处在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望解决矛盾的时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相关材料的刺激 ,而引起某种需要、动机、情感、意向的心理冲突时 ,他的学习积极性最强 ,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 ,极易诱发“井喷” ,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佳化。下面以《陈奂生上城》为例谈谈我的体会。《陈奂生上城》是人教版(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 ,是作家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  相似文献   

6.
20多年前,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尊严的叙事--浅析《乡场上》、《陈奂生上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但实质上,奴性仍根深蒂固结在许多人心里。作家何士光的《乡场上》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透过不同的叙事窗口完成了对两个寻找尊严的农民形象的讲说。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9.
高晓声,江苏武进县人,生于一九二八年。建国初即开始文学创作,“文革”后重返文坛,出版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等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在“文革”后发表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主要是农民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约可分为两类。一是体现作者对历史的反思的农民形象,如  相似文献   

10.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下简称《陈》文 )何以触目惊心 ?人们马上会想到主人公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 ,又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那么 ,有了著名的阿Q ,陈奂生又凭什么让人们注目于精神胜利法 ?作者又何以表现陈奂生形象的深刻内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 ,《陈奂生上城》为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暗涂了浓厚的奴性色彩 ,并以突出个性、显现众性 ,个体和群体相互交映的方式呈现出来 ,酿成本文深刻的主题。陈奂生和阿Q在精神胜利法上心有“灵犀” ,但因其环境、性格、人生轨迹等的不同 ,其用于…  相似文献   

11.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2.
案例展示一上课铃声一落,教师说了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奂生上城》”,就技艺娴熟地打开CAI课件,导入一段影音视频文件(截取于影片《陈奂生上城》中“大闹旅店”一节)。当看到影片中的陈奂生发现自己睡在“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的床上“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时,教室里响起了嬉笑声;当陈奂生惊愕地发现地板能照出人影,小心地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来,“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想坐又最终不敢坐时,教室里响起了更响亮的嬉笑声;当看到陈奂生听到“…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04,(2):9-12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课文放在第一单元里面,我的感觉是——“一抹亮色”。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第一课《陈奂生上城》是以调侃的腔调刻画小人物的;第二课《老王》是沉痛的,黑色的;而第三课《项链》更是一个警醒与劝诫的小说。只有这一篇,从形  相似文献   

14.
高希玲 《阅读与鉴赏》2007,(12):33-36,45
教学《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时,心情是沉重的。  相似文献   

15.
《陈奂生上城》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小说把视野见识相当狭窄的普通农民放置在现代城市之中,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里.让陈奂生旧有的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冲突,以此来观照陈奂生,引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陈奂生是可爱的,陈奂生也是可笑的,但归根到底是可爱的。  相似文献   

16.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塑造了新时期初期的农民——陈奂生的典型形象。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他辛苦劳作,终于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能炸油绳。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陈奂生又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见到别人说东道西,东拉西扯,他总是默默无言,无话可说。他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  相似文献   

17.
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你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这是一篇难得的大家之作。  相似文献   

18.
高晓声通过自己二十多年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农民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严肃的探索,《陈奂生上城》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高晓声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陈奂生的复杂性格,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李建设 《现代语文》2006,(11):63-63
说起现代学的名,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了,这篇小说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塑造的旧社会农民的典型——阿Q,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而当代作家高晓生创作的名小说《陈奂生上城》则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农民陈奂生的形象。两篇作品写作的时间虽然前后相差逾半个世纪,但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家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通过人物对主旨的表达,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选录了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课文62页写道:“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此处“凯旋”用得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