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2.
这里介绍两件读来颇能引人深思的材料。一件是前辽宁省委书记李荒同志给穆青同志的信。李荒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东北日报》领导人,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如今虽已离休,但仍在关心着党的新闻事业。他看到中国新闻学院成立的消息,欣然提笔写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用他的话来说,是为培养党的新闻人才“献上好心”。另一件是华山同志临终遗言。去年,华山同志病危时,新华社几位同志去看望他。当时,他下肢瘫痪,被肝癌折磨得骨瘦如柴,又是刚从昏迷中醒来,但是一见同行、战友,立即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握着同志们的手,似有说不完的话。他谈他的记者生涯,谈当前新闻界的问题,谈新闻工作者的未来。喘息着谈着,谈了一件又一件。可以说,他瞑目前关心的是党的新闻事业,是新闻队伍的成长。老同志的话是语重心长的。中心不外乎是党的新闻工作性质、任务、传统、作风、记者素质等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一些基本原则。或许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从他们的心意和苦口婆心的态度去理解、去体味,可以从中咀嚼出一些精深的道理,醒悟到一些没有理解的问题,会感到这是些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并从中汲取教益,明确方向,不断前进。编者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4.
蔡学俭 《出版科学》2016,24(3):125-126
关广富同志是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广富同志”是下级对他的昵称,他也乐意大家这样称呼自己。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朋友。他任职期间,我是省直一个不大不小部门的头,他作为省委一把手,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却十分关心我们这个部门和部门的职工,给予很大支持和帮助。我和他先后离职休养,好多次我都想去看望他、问候他、感谢他,却因懒惰和大意未能成行。昨天(2016年4月21日)早晨看到《湖北日报》头版刊登他因重病住院治疗无效于4月16日逝世的消息,内心为之一震。我失悔知道消息太晚,没有去医院探视这位可敬可亲的好领导,表达我的谢意和歉意。我以为他虽已高龄,但身体不错,不意这么早就先我而去,哀念之中又觉自责。我翻检当年的工作和生活日记,往事一件件在心头涌现,不能自已,情不自禁想留下一点笔迹作为对他的怀念。  相似文献   

5.
艾丰是名记者吗? 有一次他去讲课,主持人介绍:“这是著名记者艾丰同志。”他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著名记者,只是个有名字的记者。”他觉得,如果真的那么著名,何须别人介绍?  相似文献   

6.
在新华社上上下下,穆青同志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同志们见了他,很少叫他“穆社长”,都直呼“穆青同志”,有的干脆叫他“老头”。这位遐迩闻名的国家通讯总社社长,衣着朴素,作风朴实,没有一点架子,的确是个好老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去看望他,望着他那宽厚质朴的形象,听着那浓重的河南乡音,感到格外亲切。永远“勿忘人民”今年7月19日,我和《半月谈》杂志社负责人逯祖毅同志一起,再一次来到穆青同志的办公室。这是他今年元月从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7.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8.
1988年10月,从部队离休回来的李泰昌老人,担任了我校的校外辅导员.一次闲聊时,李泰昌同志告诉我:3个工商管理人员,在大街上强行要买一位乡下小孩拉的羊,小孩不从,这3人要动手打人,恰在这时李泰昌同志路过,他毅然上前阻止了这起违法事件.当时,我意识到抓住了一件好新闻,几经采访,以第三人称写了一篇赞扬性新闻故事,经李泰昌同志过目后,投出半月不见音讯.我  相似文献   

9.
春节前夕,记者赴辽宁阜新市采访。在市记协,听到一串让人笑出眼泪的故事。 “狐狸请客” 离开阜新时,市记协的有关领导为我饯行。做东的是市广电局的李局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万勤讲了一个段子。她说,今天能吃上李局长的一顿便饭,是借了王记者的光。李局长也请我吃过饭,那是我和一位同志参加李副主席(李局长是市记协副主席)搞的活动。散会时,我问到哪儿吃饭,他说去广电局食堂吧。到了食堂,人家实行早晨预订,中午按人头供应的制度,根本没有我俩的份儿。他说,让司机自己想办法。咱们仨吃我和司机的那份饭。李局长人高马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请客     
1月下旬某日,韩练成由社会部副部长刘少文陪同去西柏坡参见朱德,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朱总司令。朱:“你不要老说自己是旧军人。旧军人有什么关系?我,彭德怀同志,贺龙同志,不都是旧军人?”韩:“我哪能跟几位老总比?”  相似文献   

11.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  相似文献   

12.
李队长,真是中, 生产技术门门通。社员爱听他讲话, 句句话儿近人情。河南鲁山县辛集公社辛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尹惠敏同志,不断用这个顺口溜来称赞“李队长”。“李队长”,并非真有其人,乃是我们鲁山县报创造的典型人物,用他来开辟一个“李队长讲技术”的栏目。这个栏目从今年六月二日开始,在二版出现。它担负着通俗地讲解各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的任务。半年多来,“李队长”就夏播技术、秋田管理技术、炕烟技术、水稻丰产技术、红薯管理技术、麦播技术等六个专题,讲了二十三讲。由于他用的是农民的语言,通俗近人,改变了“技术讲话干燥”的状况,从而为社员群众所喜爱。有不少人还打听“李队长”是那个社的,叫什么名字。张良公社党委会的几个同志,曾讨论过三、四次,争论“李队长是否真有其人”。特别是闻名全国的扫盲模范马小翠同志,曾经专门到报社询问李队长的情况,她说:“李队长  相似文献   

13.
后悔余想     
虽然我没当几年记者,“后悔药”却吃了不少。最难以忘怀的,大约有这样两次。1980年春,我去伊犁采访,正是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布不久,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驻伊犁记者王龙生向我介绍说,伊宁县委书记李映华上任后,要求家人不收任何人送来的礼物,无论谁以什么理由给他送礼,他一概谢绝。如果有人乘他不在时送求,他一定设法退回。我和老王采访李映华同志时又了解到,他十分关心各族群众的疾苦,事迹也比较生动。我以《新书记的新作风》为题,写了一篇通讯,记叙李映华从不收礼和关心群众疾苦的事迹。过了很久,这篇原来千余字的稿子被删成一百来字  相似文献   

14.
70年代初期,李成书同志在河北大学中文系读书。那时我讲授基础写作与新闻写作一类的课程。20多年过去了,他留给我的勤奋、刻苦、朴实、忠厚的印象,至今难以磨灭。最近,省内新闻界的、一些同志向我介绍说:邯郸日报的李成书很有“动静”,值得注意。近年来他采写了大量有特色、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其中20多篇获省级以上奖励,并被评为邯郸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我听后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当时,会场气氛很活跃、很轻松,而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写的检查比发表的作品还多”,这是否是一个老记者一种特殊方式的血泪控诉呢?是否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人格顿悟呢?抑或仅仅是一种调侃自己的幽默感?但李普同志的话看似平淡却奇崛则是勿庸置  相似文献   

16.
李“将军”者,后两个字之所以需要打上引号,是因为他并不是真的解放军的将领,而是沪上新闻界的一名老记者。在认识其人之前,就听说过有关他的一些趣闻,1960年解放、新闻两报合并后,我有幸跟他在解放日报共事。他为人厚道、诚实,富于幽默感,身材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的厚实,眼珠儿左顾右盼,确有将军的气概。编辑部的同志都乐于叫他“李将军”而不呼其名——李仲实,他也乐呵呵地点头承受,不时发出“嗯嗯”“哦哦”的声音。有一次我开玩笑说:“搜集你的故事,足够编一本李将军传奇。”他高兴而认真地说:“那就有劳阁下了。”转眼间二三十年过去,李将军已于几年前因癌症而过早地谢世。随着岁月的流逝,悼念之情也逐渐淡薄,但朋友们闲谈中还时常提起他的轶事,可见他的形象还留在人间没有泯灭。如今该是履行亡友嘱托的时候了,可是提起笔来却四顾茫然——写些什么为好呢?  相似文献   

17.
语今同志离开我们了。他留给人们无限的思念和悲痛。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以自己的工作和品德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第一次见到语今同志,是1950年元月。我从武汉团市委调到团中南工委,他正在那里当宣传部长。团中南工委人员不多,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年。语今同志当时也只有30岁多一点。但在我眼里,他已是另一辈人,难免存在一点“代沟”式的距离。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这种状况。那是在1950年的夏天,机关开大会,语今同志给我们讲话。他没有发指示,发号召,没有讲“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历史,而是讲他“爱清闲、怕麻烦,不能主动和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的,在工作中常常要同各级领导同志打交道;采访、审稿。我作为陕西日报的记者,在同被群众誉为“铁市长”的原西安市市长张铁民同志的接触中,对他与记者的关系,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同张铁民同志的相识,是从一件带有戏剧性的趣事中开始的。一九七三年夏天,张铁民同志当时是中共铜川市委第一书记。他顶着“文革动乱”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20.
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三版上郑重地登了一则《更正》:“顷接钱三强同志信,《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约里奥—居里误为约里奥·居里。希予更正。”胡乔木同志这种对自己文章认真的态度,使我想起了王尔德的一个故事:王尔德是英国大文豪。一次,他大宴宾客。客人已到齐,主人王尔德却久不露面。大家饿着肚子等了好久,才见他出来。客人问:“你怎么这样久才露面?”王尔德答:“我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