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和大家一样,思骐也是望穿秋水,才盼到了这个假期。殊不知呆了没几天,闷热而无聊的日子已不知如何打发,于是又来到文言坊,辟了一间清凉屋,招集众知音听听高山流水,做做文字游戏,倒亦乐哉。诸坊友若有雅兴,不妨也来纳个凉吧,“苏小妹择佳婿”的故事,周仁熟捉弄米芾的乐趣,回文诗的魅力,谜语的诱惑,定能赛过哈根达斯的冰淇淋。  相似文献   

2.
北 宋 诗 人 、 画 家 苏 轼 曾 在 总 结画 竹 经 验 时 指 出 : “ 画 竹 必 先 得 成竹 于 胸 中 , 执 笔 熟 视 , 乃 见 其 所 欲画 者 , 急 起 纵 之 。” 画 竹 如 此 , 作文 也 是 如 此 。 下 笔 前 若 能 成 文 于胸 , 落 笔 时 , 便 能 “ 急 起 纵 之 ”,一 气 呵 成 。 这 便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打 腹稿 。 那 么 , 腹 稿 的 内 容 主 要 包 括 哪些 ? 如 何 才 能 打 好 腹 稿 呢 ? 一 是 腹 中 有 “ 物 ”。 “ 手 中 有粮 , 心 中 不 慌 ”, “ 粮 ”, 是 人 们 的生 活 必 需 物 ; “ 巧 妇 难 为 无 米 之炊 ”, “ 米 …  相似文献   

3.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下) 阅读陈荣的《画之悟语》(节选)宪成1—3题。 读书乃人生的一大乐事。平素读书杂芜,东翻一本,西翻一本,也就读出了东、西方共同的绘画见解。清代盛大士《山卧游录》曰:“米之颠,倪之迂,黄之痴,此画家之真性情也。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故颠而迂且痴者,其性情于画最近。利名心急者,其画必不工。虽工必不能雅也。”此处所说的颠且迂且痴者,指的是宋代米芾、元代倪瓒、黄公望三位有代表性的画家。英国约翰·拉斯金的学术小品《论画家的修养》中说:“一…  相似文献   

4.
我们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宋徽宗书画皆不错,但水平未必超过米芾。一次徽宗曾当众问大家:“诸位爱卿,朕书法如何?”群臣当即恭维:“吾皇之字,空前绝后。”又问:“朕的画怎样?”群臣再次赞扬:“吾皇之画,登峰造极。”又一日,徽宗以此来问米芾,米芾心想:“明明我的书画更佳,如恭维备加,岂不是拍马屁?如不歌功颂德,岂不是犯上?”于是,想了想妙答道:“回圣上,在众  相似文献   

5.
说字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听一位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指导学生“一题多作”的写作课,很有特点,其具体做法如下: 老师一开始出示了一段古文资料——《张溥握笔生茧》:“溥幼嗜学,所读之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六七始已。右手握笔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老师请同学翻译了这段古文后说:“请同学们想一想,利  相似文献   

7.
读一读米芾学书米芾是我国宋代的大书画家。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画山水人物都能别具一格,写的字更是天下闻名,自成一体。米芾小时候跟村里一位饱学的老秀才学习书法,前后经过两三年时间,写坏了成捆的毛笔,用去了不少纸张,写出来的字依然平平常常,不见有什么长进。这一天,老秀才告诉米芾:“从今天起,写字一定要用我卖的纸,要不,我不教你了!”米芾问:“先生,你的纸要  相似文献   

8.
书法与国画     
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对书法与国画的笔墨技巧是相同的曾作过精辟的概述。他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自来书画兼擅者,有若米襄阳(米芾),有若倪  相似文献   

9.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在私_(塾熟)学字,学了三年,仍把字写得歪歪扭扭,老师、家长看了直摇头。有一天,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这里,米芾听说这位秀才写  相似文献   

10.
为书画费尽心机 当然,作为一名书画家,米芾平生最爱的自然是书画。他的书斋名为“宝晋斋”,因为里面多是晋人手迹。他的儿子米友仁曾说:“父亲所藏的晋唐真迹,天天都摆在书案上,手不释笔,临摹学习。到了夜晚,就收在箱子里,放在枕边,才能入眠。”米芾出门时,往往还要带上书画。他到江南做官,在官船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大书“米家书画船”等字。黄庭坚为此作诗赠之:“沧江尽夜虹贯月,  相似文献   

11.
重欲必亡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  相似文献   

12.
一、两种说法关于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定义问题,逻辑学界历来颇有争议。孰是孰非,迄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应当将充分条件定义为:“有之必然,无之不必不然”即“有 p 必有 q,无 p 未必无 q”;将必要条件定义为“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即“无p 必无 q,有 p 未必有 q”。(以下简称“甲说法”)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应将充分条件定义为“有之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3-98题。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与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予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事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悦。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予,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93对下面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  相似文献   

14.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课文中释“必勿使反(返)”为:“一定不要让她回  相似文献   

15.
张岱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倾向主要体现为追求一种练熟还生、化熟为生的生鲜之美。这种生鲜之美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又分别体现在景物和场景、化熟为生、语言生涩三方面。而正是由于这种生鲜之美,使张岱的作品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的写作对象、描写手段、创作手和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17.
方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特殊句式。2.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重难点】1.在越王勾践求贤及与吴求和的叙述中,文种的一段比喻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说明:文种的一段比喻,旨在指责越王勾践不重视培养和选拔谋臣勇士。可先让学生找出文种的比喻:“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然后用“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来揭示比喻说明的意义。面对文种的指责,勾践以“何后之有”表示欣然接受指责,并“执其手而与之谋”。这正显示出勾践…  相似文献   

18.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9.
对于意志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都有很深刻的认识.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要坚忍不拔之志.“①说明了“坚忍不拔之志“与“大事“之间的密切关系.所谓“坚忍不拔之志“,从心理学上讲,即“意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将育才学校的创学宗旨总结成“十字诀“,即“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钥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其中对“十(誓)必克服“作了如下解释:②十(誓)必克服,有了战斗之情绪与战胜之智慧,还必须有战斗到底之意志,才能克服大难,以至于成.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告诉你使我成功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由此可见,意志,坚强的意志,是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  相似文献   

20.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 “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