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勇 《青年记者》2006,(15):36-37
近年来,城市生活日渐活跃,在传统杂志之外,免费杂志DM异军突起,以特定的免费渠道和阅读人群、特定的城市定位和内容主题、传递本土消费资讯,成为城市杂志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DM杂志:城市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共谋自1998年11月中国第一本DM杂志《生活速递》创刊始,DM杂志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一座城市一本杂志如果您想看武汉最好的美食,请看《大武汉》;如果您想看武汉最美的宠儿,也请看《大武汉》。创刊已5年的《大武汉》,始终秉承"一座城市,一本杂志"的定位,目前发行量稳定在10万份左右,影响力跻身区域市场前列,成为武汉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3.
媒介将城市景观与人物活动抽象编码成符号,交由接受者解读,并对接受者造成影响。《新周刊》作为中国很早做城市报道的大众媒介,在构建自己的"城市话语"体系中形成了自我标榜的人性城市观。  相似文献   

4.
姜卫玲 《传媒观察》2011,(10):31-32
1976年,香港《号外》(City Magazine)的创办开启我国城市杂志发展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以都市受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城市杂志;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杂志种类愈加丰富,实力不断增强。本文对城市杂志概念界定比较宽泛,主要从  相似文献   

5.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5):34-35
电视、报纸在一波一波的城市化浪潮中,相继完成了战略布局。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杂志亦将迎来新的局面。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谋求地方化经营发展之道,区域性城市杂志应运而生,《深圳周刊》、《新民周刊》、《天府成都》、《温州瞭望》、福州《家园》、《夜北京》等区域性城市杂志相继问世,形成中国杂志力量中的一支新军。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读到陶东风先生的一篇题为《北京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吗?》的文章,其中提到北京建设定位问题时这样说道:在目前关于北京城市发展的各种文件、规划和论文中,经常看到关于北京城市定位的不同表达,比如"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国家文化中心",等等,这些称呼还常常同时出现。比如"世界城  相似文献   

7.
邢瑞 《青年记者》2006,(15):32-33
在今日中国,城市成为一个非常时尚的话题。中国城市和城市化的中国,正推进着人们满怀信心地憧憬未来,而作为城市化重要载体的杂志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林林总总的期刊群中,一种新的被定义为“城市生活”类的杂志形态正在确立,它的成长和发展日益受到业界关注。  相似文献   

8.
陆萌 《青年记者》2006,(15):28-30
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城市杂志已经初露头角,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此类杂志在各个城市成长起来。在多数目标读已有多份DM直投广告“杂志”的情况下。城市杂志要想做大还得靠“内功”。以更高质量的内容赢得读的青睐,国外《Time Out》的成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编按]  相似文献   

9.
“城市杂志”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飞  姚颖 《新闻界》2003,(2):43-47
在民众不断谋求“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同时,一些大众传媒主动转向“地方化”,城市杂志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体现。本力图通过对传播生产意图、受众接受意图的剖析,分析“城市杂志”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天府新城智能互联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正式评审,意味着天府新城智能互联城市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未来的天府新城中,三网融合、办公一体化、智能互联楼宇、数字媒体、城市管理、智能卡、协同、集中运营中心等电子信息将与钢筋、混凝土一样,"植入"城市建筑"肌体"之中。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活杂志作为期刊市场重要文化力量,它描绘的生活方式彰显出一定的消费文化,对受众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对国内优秀城市生活杂志《城市画报》话题设置与消费引导的关系、及其显性和隐性的消费文化传达方式开展分析,研究它所表现的消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宋守山 《青年记者》2006,(15):30-31
说城市杂志的时候,我必须说这么几件事情,但是我不敢保证它合乎写作意义上的逻辑。先是晚上的时候我忽然想吃火锅,但是不知道哪里的特色合乎我的口味,忽然想起今天DM杂志《搜城》出街,于是到书店买了一本,定价15元,老板要了13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城市画报》为例,通过探析它的文化建构特征,从城市文化的三个层面:表层的物质文化层面、中层的行为制度层面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层面分别研究了城市杂志对城市文化的建构及其重要意义,以期给今后大众传媒,特别是城市杂志如何更好地传播和建构城市文化,建设健康公平而多元的城市文化传播生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山水城市"产生的背景、概念、理论要点等进行了简要的概括。针对当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山水城市"的理念,总结出了小城镇建设"山水城市"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文利 《青年记者》2006,(13):16-16
今年3月Xplus正式进入《精品购物指南》行列,我们推出了四种不同的杂志。我认为,城市周报与网络杂志会共生共荣,两者融合是大势所趋。一、现状:内容匮乏成为网络杂志发展的瓶颈。阅读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网络杂志的出现只是改变了阅读的形式,并没有改变阅读的本质,与传统杂  相似文献   

16.
《大观周刊》2011,(22):282-282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指导.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2095—2104国内刊号:CN11—9313/TU。  相似文献   

17.
《档案》2013,(1):64-64
《档案》杂志由甘肃省档案局(馆)、甘肃省档案学会主管主办,《档案》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档案类专业期刊,曾连续五届获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称号,现为"甘肃省一级期刊",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刊,被中国知网《中国学术资源总库》全文收录。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画报》以"新生活的引领者"作为自己的办刊定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城市画报》的专题策划思路和编辑写作风格,并依据丹尼斯·麦奎尔提出的传播关系模式理论探究该刊物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刘飞 《青年记者》2016,(30):49-50
我国城市杂志自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以来,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发行量和声誉俱佳的代表,如《新周刊》《金陵画报》等,在传统媒体整体面临新媒体冲击的大背景下,凭借优质的内容生产、良好的社会口碑成为整个杂志行业中的佼佼者.虽然杂志研究早已不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城市杂志作为一种与所在城市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大众媒介,有其独有的意义;而一些优秀城市杂志所形成的文化和产业现象也值得学界、业界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此,笔者梳理了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城市杂志的研究,并尝试总结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明确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城市杂志的怀旧书写依托本土和历史展开,是对本土和传统失落的忆念,也是对过去与现实的反思。"怀旧书写"有助于建构与自我认同和集体记忆相关的"精神家园",从市场角度看有利于提升杂志品位,赢得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