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锦晖是二、三十年代颇有名气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他首创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艺术体裁。作品中明朗向上的思想基调使黎锦晖的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充满了艺术生命,同时黎锦晖为了普及儿童歌舞剧,创作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注重把握与表现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以适应儿童的需要,体现了儿童为本的思想;随着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出现和普及,学校音乐教育由歌唱向多种艺术形式并存发展;由于黎锦晖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及其自身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得作品极富民族特性并焕发着崭新的艺术魅力。这一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全新儿童歌舞剧的创立,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也画上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剧是将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有特定主题、音乐舞蹈、情景情节、人物造型、角色扮演、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等多种表现元素,由儿童亲自参与实践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是中国现代歌舞剧的开山之作,他也因此被称为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此外他还创作了20多部歌舞表演剧,11部儿童歌舞剧。  相似文献   

3.
雷惠玲 《儿童音乐》2010,(12):45-48
20世纪20-30年代,黎锦晖创作的歌舞剧和表演曲风行全国,有的作品甚至家喻户晓。他从最简单的儿童行为特征出发,用最能上口的旋律创作了歌舞剧和表演曲这两种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形式。有专家评论说,黎锦晖的作品流行不仅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教育也有重要影响。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有如此感人的力量,这是因为作品适应当时的时代思想倾向,具有深刻的美学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黎锦晖是20世纪中国乐坛上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尤其是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更为突出,其对少年儿童的针对性教育,是中国历代教育中所少有的.他的儿童歌舞剧,在当时来说,不仅是在对古代歌舞教育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甚至是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浅析,旨在强调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教育方面的不可抹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长河中,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的黎锦晖的音乐思想,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他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通俗易懂,贴近儿童,富有儿童情趣。他注重贴近社会现实与平民大众,彰显了黎锦晖"平民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他主张在快乐的表演中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品格,启发儿童的创造性,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处处以儿童为本,为儿童着想,本文从审美方式的显层面和潜层面探讨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游戏精神;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探讨作品彰显的儿童游戏精神;最后从作品中的游戏精神来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揭示黎锦晖作品何以在“五四”时期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7.
黎锦晖是一位活跃于我国20世纪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音乐家。"五四"时期的音乐思想受文化启蒙思潮的影响,开始着眼于中国儿童歌舞音乐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黎锦晖所创造的《葡萄仙子》这部儿童歌舞剧的主题思想是保护劳动果实,对儿童的美感教育有着积极意义。同时,黎锦晖把他所独创的儿童歌舞音乐赋予了教育功能,让儿童在学习音乐歌曲中感受美好的生活,这种教育功能是非常可贵的。  相似文献   

8.
音乐图像学作为一名独立而又交叉的学科,现如今正被一些音乐史学家们重视。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线索进行音乐史研究,是对美术作品中的音乐题材内容进行分析与解释的有关音乐史。本文从黎锦晖出版的儿童歌舞作品的文字刊物图像进行分析,探索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纯朴童真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儿童形象,进而分析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大师黎锦晖所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仅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践行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现实积极意义。文章针对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将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应用于现行小学音乐教育中,从中探索出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的推广教学和实践活动与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契合性及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蓝霞  陈其射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63-65,73
黎锦晖是上个世纪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其儿童歌舞音乐的评价仍存有争议。因此,重拾历史遗留问题,将其抽象到音乐美学的高度来分析问题,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结合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和论著,分别从音乐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来解析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1.
黎锦晖是"五四"运动前步入社会的一位音乐家,是我国音乐剧创作的第一人。黎锦晖的音乐剧,开了中国音乐剧的先河,是中国音乐剧的第一声春雷。  相似文献   

12.
黎锦晖     
(1886—1967)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湖南湘潭县人。二十年代作有儿童歌舞剧十三部:儿童歌舞表演乐曲24首(脚本及歌词由本人编写)。其中以歌舞剧《葡萄仙子》、《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月明之夜》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比较著名,影响较广。他的作品词曲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明快,曲词与民歌息息相连,节奏活泼富有生气。三十年代也曾写过一些黄色歌舞音乐,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等,受到聂耳等左翼作家们的严肃批判。解放后在上海从事电影音乐工作。1956年曾去北京参加全国音乐周。  相似文献   

13.
蔡梦 《儿童音乐》2023,(1):47-49
<正>1927年完成的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选曲。黎锦晖词曲。一、题材内涵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塑造了一个有绘画才能的少年,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和私塾先生以知识学习为重的传统观念约束和管制,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反抗、斗争和才华的展露,小画家最终获得母亲和私塾先生的理解和支持。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教育制度的某些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解决当前我国儿童歌曲资源较为匮乏、创作队伍过于单一的面貌,专业领域人士各有各的见解。从作者资源的角度出发,高等师范院校学前专业的师生其实是进行儿童歌曲创作的主力军,他们完全具有客观的创作条件环境,在主观方面,他们具有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素养,且经过了系统的音乐学习,如能与幼儿教育一线实践者一起研习,那么会在儿童而去的创新和改编方便有所作为。进一步说,开设儿童歌曲创作课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老虎)小羊儿乖乖, 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小羊)不开不开不开不能开,母亲不回来谁也不能开呀!这首妇孺皆知的儿歌,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它仿佛是一首活泼的民间歌谣,好听、好唱、易记、易学,有形有趣有味,生动感人,是一首有着特殊艺术魅力的儿歌。对此,人们只知其歌,不知其作者,更不知其出处,他,就是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中的第三场《老虎叩门》唱段。  相似文献   

16.
陈田鹤是我国20世纪赋有才气的著名音乐家之一,他在音乐创作上涉猎的领域颇多,成就及影响深远,而他创作的儿童歌曲,却易被人们忽略,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更是未见。通过对陈田鹤的儿童歌曲从思想、背景、音乐形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窥其全貌,并思考这些儿童歌曲在当今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西方儿童歌曲在国内大受欢迎。但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儿童歌曲所出现的"低迷"现象。为了洞悉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本文以五十首西方儿童歌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音乐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其"重复性"创作特点,并兼论西方儿童歌曲的拟人性、参与性、创造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以上创作特点的分析总结,为国内儿童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儿童歌舞剧是集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涉及多个学科,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性",并针对儿童心理特点的综合舞台剧。2010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遴选了6所城市70个学校作为试点单位,在中小学校开展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尝试。在农村小学进行歌舞剧教学也是顺应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谷建芬创作的儿童歌曲《春晓》([唐]孟浩然诗)作为文化部、中国音协等单位第一批推荐的10首新创作的少儿歌曲中的一首,已经为少年儿童喜闻乐唱,广为流传。在央视2006年“闹元宵晚会”上,少年儿童表演的歌舞《春晓》受到了观众的欢迎。2005年秋天,在兰州地区推广这10首新创少儿歌曲的比赛中,演唱《春晓》的团队最多,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演唱效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首儿童歌曲创作的成功。谷建芬老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她在少儿歌曲创作上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她的《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等歌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回荡在祖国…  相似文献   

20.
在音乐课中适当融入歌、舞、剧的元素,应用多种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小型化、戏剧化和歌舞化的处理,可以将音乐学习的领域扩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既可以让音乐学科成为歌舞剧进课堂的基础型学科,尽快将儿童歌舞剧融入课堂,也可以为儿童歌舞剧进校园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