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对于一个命题是否有多种结果不加考虑,而只作出一个结论就完事,使结果对而不全;或者得到多个结论而因缺少推敲,使结论不完全正确.像这样解题缺少纯粹性或完备性的情况,是考试中失分的重要原因.为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因家庭和学校都缺少对学生社会交往的正确引导,以致许多学生患上“社交恐惧症”,害怕与人交往,遇到陌生人就恐惧,事事谨慎小心,怕出错,更不敢与人来往。报载,一名初二年级的“三好学生”在春游中迷路后,不敢问他人怎样找到伙伴或...  相似文献   

3.
独生子女在幼儿园里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这是幼儿教育正面对着的前所未有的情况。由于缺少正确教育幼儿的常识,不少家庭较普遍地存在着对幼儿智能估计过高,生活保护过分,缺点迁就过多的弊病。诸如,偶然发现幼儿能拉响小提琴,或能重复一两句大人教的外语,就认定有“天赋”,就寄予过高期望,就延师超负荷培训:本该由幼儿学着做的生活小事,也统由家长包揽。其结果,导致一些幼儿形成“自我感觉良好”、自私、任性、挑食、不合群、缺少耐心、  相似文献   

4.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如1990年版高中生物必修本和选修本)的编写是非常精炼的,从各章知识的安排看系统性也较强。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常遇一些抽象知识因缺少更具体的解释或必要的实例,或因前后知识跳跃过大,或因新旧知识出现的时间相隔过长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如“矿质代谢”一节中,缺少对离子交换吸附特点的解释;学习遗传规律实质时常需及时回忆早学的减数分裂知识;对遗传规律的计算和应用往往限于篇幅不能作过多的实例补充等。为此,常需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一些内容,便于学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6.
电视教材按其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讲授型、图解型、戏剧型和综合型。不论采取哪种形式,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但一方面由于电视教材缺少像故事片中的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在观看时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电视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在观看时就可能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学生对电视教材缺乏兴趣或不理解内容,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电视系列教材的编制探讨如何提高电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解读性。  相似文献   

7.
“残缺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或因其它原因失去—方或双方父母而只有单亲照顾或寄养在亲属及他人家中的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这种家庭出来的人,很多在个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违法犯罪的比例比一般家庭出身的人要高,被社会公认为是有可能成为“问题”型的人。因此,对这种“残缺家庭”的学生,人们似乎也形成一种共识:他们缺乏应有的爱,社会各界应予以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他们成为“问题”型人的可能。由此,“残缺家庭”学生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关怀”,如街坊邻居在与他谈话及看他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同情、怜悯;教师在…  相似文献   

8.
徐蕾蕾 《现代语文》2011,(11):43-44
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由于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它不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那样,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言文教学往往缺少师生互动、缺少活动体验、缺少疏密张弛,教学过程机械、刻板,鲜有新意,从而导致相当多的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兴趣或感觉困难。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1.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造成未成年人畸形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相当数量的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成为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健全家庭运用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压型”家庭奉行“棍棒”政策,此类家庭将子女视为被管理者,他们认为“棍棒之下出…  相似文献   

10.
所谓“单亲家庭子女”是指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之中的子女。“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越好”。然而在今天,由于人们对于传统的家庭观念、道德伦理、婚姻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观念日益发生变化,单亲家庭子女造就的单亲家庭学生不断增多,这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家庭功能不健全,父爱或母爱的缺乏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着手疏导他们呢?一、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已在某些局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就整体而言 ,一些学校课程开发缺少规划论证 ,有的盲目照搬外校做法 ,脱离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 ;有的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倾向 ,研究性学习活动往往变成了学科拓展课、竞赛辅导课等等 ,给学生造成新的压力。关于学科型的研究性学习 ,许多是教师愿意承担的就开设 ,没有高考任务或任务较轻的学科就开设 ,出现“因师而设”,“因科而设”的问题 ,甚至学校里教师课时不够就拿研究性学习来凑。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将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顶素质教育的帽子”拿在手上 ,一开始集中力量整理出一…  相似文献   

12.
一、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沟通,产生思想封闭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或只有母亲在家,家庭不完整,导致其在家不善言辞、不爱表达、有事藏在心里,缺少与家庭的沟通,思想变得极其敏感而复杂,遇事总觉得自己能扛,以致不愿与师长或父母交谈,反将心事告诉同学或闷在心里。  相似文献   

13.
正"特殊家庭"子女往往会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养成教育的缺失、情感教育的缺遗、学校教育的缺位和法制教育的缺少使学生产生自我认同感差、自尊心不强、悲观孤僻、交往容纳障碍大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矫正与否,不仅影响到"特殊家庭"孩子群体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一、"特殊家庭"心理问题归因1.家庭教育缺失。"特殊家庭"子女由于生活需要或家  相似文献   

14.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有巩固知识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的作用。然而,也正因为是“学过的东西”,使复习课的教学往往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术,而显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5.
教育需要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学校、家庭教育中,学生往往因腼腆、胆怯或没有合适的场合和时间而失去了与老师、家长对话的机会,学校和家庭间因缺少必要的平台而缺少深层次的沟通。这时对话的一种形式——书面交流的优越性便显现出来。"成长日记"就是一种书面交流形式,它是教师、学生、家长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伴  相似文献   

16.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推动革命事业前进的法宝.江泽民同志说;“我们一些同志在认识上和工作中,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之间摇来摆去,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唯物辨证法.”毛泽东同志早在五十多年前就说过“我们的任务是江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略说一顿.”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文明在进步,但有些负面的东西却正对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其中“问题”家庭、离异及单亲家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引起幼儿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所谓“问题”家庭,是指父母不和,或教育幼儿的方法不当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分居以至离婚,但父母双方健在,各自都承担部分赡养和教育幼儿责任的家庭;单亲家庭,是指幼儿只能跟随父母其中一方,另一方可能是亡故或因离异并离开了本地的家庭。生活在这类家庭的幼儿,因受到各方面的困扰,再加上以其童真的眼光比较自己与周围幼儿的处境,个别以至部分这类幼儿在羡慕之余就可能产生自卑,自卑之余也就可能不合群,慢慢地可能产生孤独或烦躁等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孩子孤独的问题就很有典型性。1.独生子女孤独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得独生子女往往会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备受长辈的关心和宠爱,似乎不应该有孤独的体验,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中国妇女报》的一份家庭问卷显示,“孩子没有伙伴”为当今家教十大难题之一。该报告还称,14.8%的孩子自述“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可见,独生子女的孤独问题较为普遍。2.孤独的由来首先,缺少天然同伴(兄弟姐妹)的交往。同伴…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的伦理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官学中的伦理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充其量只是作为一种附属品;私学中有一定的伦理教育资源,但远远不足分配给社会的大众层面;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大众而言,由于缺少正规而系统的教育,因而也就缺少正规而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观念也就无法在社会普遍的范围内通过受教育者本人而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家庭的教育能够提供一定的“孝”的观念,但同时,小家庭的社会现实也会对“孝”观念形成消极或负面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对先秦儒家学说的精髓或本质也就是伦理道德观念造成侵蚀.其中特别是佛教教义造成了传统儒家伦理和价值观念的严重混乱。  相似文献   

20.
周迎飞 《辅导员》2010,(12):21-21
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由于不认真学习或缺少父母的督促监管,在某次或多次考试中遭受过失败,而这失败的经历留在记忆中,最终成为痛苦的回忆,以致在下次考试时就对自己没有了足够的自信心而重蹈覆辙。他们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