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夹锡钱是宋代铸造和流通的一种特殊的钱币。一般认为,夹锡钱是徽宗时期为解决钱币外流和财政困难而铸造、推行的货币。事实上,不仅徽宗时期,而且太宗、神宗、高宗、孝宗时期都曾铸造和流通夹锡钱。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它对唐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这个制度实施一千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产生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变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徽宗赵佶(ji)喜爱绘画,他曾把考画师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画师若是考取了第一名,那可就像中了状元一样光彩。有一次,宋徽宗以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作画。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的太学制与科举制在发展演进中衔接碰撞、互动影响。着眼于太学内部考察,太学制度的演变源于科举改革的背景,太学科举化趋势明显,科举制对太学解额及免解制度、教学与考试内容、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具有强大导向作用。随着兴学改革中太学影响日盛及对科举制的悖反,朝臣围绕太学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优劣之议、太学取士与科举取士的存废之议、释褐状元与科举状元的名望之议集体论辩,推动北宋教育改革发展。徽宗朝由诏罢科举取士到诏罢天下三舍取士,历经17年特殊时期,从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改革现状等考论其缘由,对深入论析太学制与科举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离不开一批著名思想家持续不断地批判。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骤废后,那些曾激烈抨击过科举制度的思想家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又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甚至一定程度上为科举制度“正名”。这一历史现象在以往的近代教育史研究中很少提及,本文即试图挖掘几位主要的著名思想家在科举制度废除后对科举制度认识变化的言论,分析这些言论出现的原因,并对这一历史现象为何甚少引起后人关注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科举制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公平思想。它主要反映在科举考试的权利、过程、录取诸方面,成为科举制度得以延续千年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废止前后,维新派的一些领袖人物对待科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梁启超是其中的著名代表。晚清时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止。制度废止以后,鉴于对当时社会现象以及西学了解的加深,他们对科举制度又进行了重新的合理评价。这种转变过程打上了深深的时代与个人烙印,反映了他们随着社会发展对科举制度存与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六言诗的起源很早,但直到唐朝,诗歌数量仍然很少。北宋徽宗朝前后,六言诗蓬勃发展起来,在题材、对仗和句式上都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六言诗在两宋之际的发展,和黄庭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元时期看,他不但是创作六言诗数量最多的诗人,而且诗歌的特点也最为鲜明,艺术成就最高;从徽宗时期的创作情况看,属于“江西诗派”的潘大临等人共创作了六言诗32首,惠洪有96首之多,他们的六言诗都主要是学黄的;南宋初年,六言诗仍然普遍学黄,所以创作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1.
北宋徽宗时期,虽然仍有少数诗人如皇帝和个别近臣生活于社会的最上层,但绝大多数诗人都被甩到社 会的下层。元祐诗人受到残酷的政治迫害,而后进诗人或缺乏进入仕途的机会而终生布衣,或虽有幸进入仕途却沦 于下僚。同时,相对于元祐诗歌高潮时期,此时诗人交游、唱和活动也大大减少,并且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学黄的诗 人视艺术为生命,他们悄悄地聚集,在民间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一是徽宗皇帝亲自组织与近臣的唱和,以歌咏升 平。  相似文献   

12.
<正>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时期,是隋唐以后中国历代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封建社会,这种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并推动着中华文化圈的发展与扩大。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方式被引入欧洲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韩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新罗时期,确立于高丽958年,在朝鲜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于1894年甲午更张时期被废除,在韩国共存在了936年。科举制度成为韩国封建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韩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韩国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韩国的发展,并促进了韩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何慧芳 《教育与考试》2011,(2):43-46,80
韩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新罗时期,确立于高丽958年,在朝鲜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于1894年甲午更张时期被废除,在韩国共存在了936年。科举制度成为韩国封建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韩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韩国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并促进了韩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廷富 《文教资料》2012,(19):137-139
从隋代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国家管理与政治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有其合理性与进步性,但其后来内容上的规范化、形式上的程式化和价值取向上的利禄性,使其最终走向极端封闭和衰败,阻碍了我国社会形式进化,延缓了我国近代化进程。重新审视科举制度,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对我国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我国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考试内容越来越狭窄,禁锢士人的思想,考试的目的功利化导致人人都是为了当官发财而学,社会畸形化严重等这些方面上看科举制度又是弊大于利。现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出发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时期曾实行过两次不同的科举制度:1370年科举和1382年科举。两次科举制度存在的差异反映了朱元璋的社会控制思想的变化,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对其差异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18.
宋高宗开创了南宋政治的较新局面,在科举制度方面也完成了稳定和更化工作。高宗朝反思徽宗朝诸多重大失误,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工作。具体而言,前期废除三舍法,后期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舍可以免解,却不可以直接释褐。省试阶段,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两存之,偏向诗赋取士。同时设立“类省试”,在川陕地区成为常规制度。然而,高宗朝党争激烈,直接表现在科举领域。尤其是秦桧专权之后作弊盛行,很大程度损害了科举制度。总之,高宗在战乱流离之际不忘科举,且随时予以变革、调整和补充,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
甘怀真 《考试研究》2010,(2):108-116
科举制度影响中国以至东亚社会甚巨,历来论者多矣。本文则重点讨论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概念的关系。以明清为典范的科举制度的特色是“外部评鉴”、“客观量化”。弥封、八股文都反映了这种制度的原理。这种制度的原理反映了宋以后中国政治社会的结构及其权力关系。与这种宋以后的科举制度对照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本文也将着重讨论这个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文章干谒”制度,以探讨另一种公平的原理。本文也说明这种公平的原理与当时的中国古代士族社会的关系。这两种公平制度的对比,或许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日本不接受科举制度,而归因于不同的社会结构。最后,科举作为东亚的重要文化遗产,仍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对于公平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都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都软弱无力,都空虚麻木、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