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参考》2009,(8):M0002-M0002
丁聪,1916年生于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解放后,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从1979年《读书》创刊起,他的漫画专栏,20多年没有中断过。近二十多年来,他共出版了三十多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二马》等众多作品插图,  相似文献   

2.
刘彤 《青年记者》2007,(18):116-116
谢觉哉是位道德、文章都有极高修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84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一生同新闻有着密切联系。他曾秘密地或公开地办过多种报纸,主编过《湖南通俗报》、《红旗》、《上海报》、《湖南民报》、《工农日报》等。他到江西中央苏区担任工农政府的重要职务后,仍关心新闻事业,用他的笔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查灿长 《新闻界》2007,(1):105-106,124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起源于19世纪的广州、香港和上海等沿海“开埠通商”地区,如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53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上海新报》、1867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万国公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及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最早刊登商业信息广告的主流中文报刊,构成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章锡琛(1889—1969),字雪村,浙江绍兴人。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简易师范,后任小学教师和师范学校教师。1912年至1925年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  相似文献   

5.
李岚 《历史档案》2006,(1):92-98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是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晚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民国直至上海解放,历时77年零26天,出版25600(25599)期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7.
《旅行家》杂志的前身是1927年创刊于上海的《旅行杂志》。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大量拥入,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职能的完善,加速了都市化的进程;以西方时尚消费为主体的消费文化逐渐形成,市民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形成了所谓的“上海生活”。中国旅行社创办的《旅行杂志》正是这种消费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以来,襄城县阳光社会福利院院长牛志远成了河南省的又一个名牌,他的名字、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央视《新闻会客厅》、央视《共同关注》、新浪网、新华网、搜狐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卫视、凤凰卫视、上海卫视等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然而,引起他们关注的线索都来源于《河南日报·农村版》2006年6月28日一版的两篇报道,一篇是消息《襄城县阳光福利院17个孤儿考上大学》,一篇是长篇通讯《为39个孤儿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9.
提起金庸,人们首先会想到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但金庸还是位著名的报人,上世纪60年代,他以一介文人的觉悟开始创办《明报》。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20余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明报》已成为香港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大报。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相似文献   

10.
一1946年5月上旬,郭沫若举家从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迁居上海,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成立于40年代初的群益出版社,则于同年年初由重庆迁往上海。该社成立之初由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和他的侄子郭培谦(字宗益)出面申办,社名从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寓意亦佳。该社主要出版郭沫若的著译,如这一时期连续创作的《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屈原研究》《十批判书》等研究先秦思想史的学术著作。周恩来称郭沫若是“革命文化的班头”,群益出版社在传布郭沫若著译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郭沫若移居上海后,该社经理吉少甫即向该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