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选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教材对文中“鸡豚狗彘之畜”作了如下注释:“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还特意注“畜”的读音是xù。笔者认为此注欠妥。《辞海》中“畜”有两个读音:chù和xù,音chù的主要义项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如家畜、六畜,也泛指禽兽。”音xù的主要义项是:“饲养禽兽,如畜牧。《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引申为养育人口,《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人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见读音与义项密切相关,名词读chù,动词读x…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一句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对于此句结构,梁宗奎、陈兆福主编的《古汉语修辞简论》中认为:“是三个假设复句的排比”。笔者不敢苟同,现作分析。我们知道,单复句的区分关键是看句子有几套主谓语,有一套的是  相似文献   

3.
1、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尔雅:释亲》谓“妻之姊妹同出为姨”,《释名·释亲属》称“母之姊妹曰姨”。《辞海》、《辞源》亦均如此解释。《中文大辞典·阜部》认为“弟走从军阿姨死”之“阿姨”是“母之姊妹”。《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和《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第五册则注为“姐姐”。此两种解释似欠妥。《中文大辞典·女部》“姨”字第四义项“女子互呼之称”较为切合上述诗句中“阿姨”一词的  相似文献   

4.
一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②天之于氏厚矣。(列子·说符)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之+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5.
一、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率军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使者责问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牛马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这是沿用了孔颖达的观点。其实,孔颖达的疏解与杜预的原注并不切合,“风”本身并没有与马牛牝牡相诱的意思。杜预原注曰:“牛马风逸,盖未界之微事,故以取喻。”  相似文献   

6.
辞书释义二疑陈鸿儒《辞海·语词分册》1067页“定”字第九个义项云:“通‘颠’。额。《诗·周南·麟之趾》‘麟之定。,”定有额义。《诗》“麟之定”即“麟之额”。为什么定有额这一义训呢?依《辞海》的说法是“定”通“颠”(即定是颠的通假字)的缘故。可是同书...  相似文献   

7.
高一语文课本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犦中的“之”和“而”的一个用法被忽略了,至今在诸多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及各类参考书、练习题中都未见到正确的说法,或回避,或误说。笔者想就此谈谈看法。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此句的意思即: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这一句中的“之”究竟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资料都回避了,有的资料索性解释为: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按此说法,“寡人”是主是无疑的,那么…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9.
《辞源》第四册第2923页“[护前]:袒护所为,绝不认错。《三国志·吴·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辞海》上册第1551页“护前:回护自己从前的错误。”也引《朱桓传》为例。两书解释“护前”,与“护短”相近,但是与它的本义相违背。“护前”这个词,《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用过:“羽闻马超来降……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 ,除开和现代汉语一致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外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名词状语可以用来表示比喻 ,如 :“豕人立而啼。”(人 :像人一样 /《左传·庄公八年》) ;可以表示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如 :“失期 ,法皆斩。”(法 :依照法律 /《史记·陈涉世家》)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 /《列子·汤问》) ;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面 :当面 /《战国策·齐策》) ;可以用来表示方位 ,如 :“陈良……北学于中国。”(北 :向北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11.
半边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道法》:“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这里的“半”指旁边义。 今吴方言中称旁边为半边,如苏州评弹《西厢记·惊艳》:“前头走格是莺莺小姐,半边搀扶格是伲格红娘阿姐。”又如苏州评弹《孟丽君·母女相会》:“老太太悠悠醒来,耳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五蠹》中有“股无 ,胫不生毛”之句 ,其中“”的字义 ,不同的工具书以及教材对它的注解皆不相同。请看 :① 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为“腿上的毛” ;②《辞海》为“白肉” ;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注释为“大腿上的肉” ;④第三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为“大腿上的毛” ;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身上的细毛” ;⑥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大腿上的肌肉”……将以上注释集中起来分析 ,不难发现“”的字义主要分两类 :一类与“肉”有关 ;一类与“毛”有关。与“肉”有关的义项基本源于唐成…  相似文献   

13.
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我认为“撰”字的正确注释为“述说”。其理由有如下四点: 第一,“撰”的义项主要有:(1)写文章,述说,著书。如“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后汉书·张衡传》)(2)具备。如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一课中有“摄缄滕,固(?)鐍”之句。其中“缄”字教材注释为:“缄,封固。”笔者以为欠妥。 (一)此注与《辞源》、《辞海》的注释相抵牾。查《辞源》246页,“缄”的第一个义项即“用以结束器物的绳”,举例是《庄子·胠箧》中”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再查同页“缄滕”,其第一义项为“绳索”,举例句出自唐人柳宗元《柳先生集》中《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英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  相似文献   

15.
新高中《语文》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中有“七十者衣帛食肉”一句 ,有人认为此句中的“七十”应理解为“十中分之七”句意才通顺。乍一看确实有些道理 ,其实不然。且看《孟子·尽心上》中的一段话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 ,制其田里 ,教之树、畜 ,导其妻子 ,使其养老。五十非帛不暖 ,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 ,谓之冻馁。文王之民 ,无冻馁之老者 ,此之谓也。”由上文可以看出 ,古人的看法是 :五十岁 ,没有丝绵便穿不暖 ;七十岁 ,没有肉食便吃不饱。孟子主张行王道制民产 ,申孝悌之义。这与《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恰恰一致 :“五亩之宅……七十者…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附录三表有几处错误: 《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231页)在“讫”字后举“乞讫”“收讫”为例。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辞海》,均无“乞讫”,疑为“起讫”之误。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课文中有几个注释或不正确 ,或解释较为含糊不明确 ,现分别简单分析如下 :一、几个不正确的注释1.“举酒属客”中的“属”。课文注为“属 ,通‘嘱’ ,这里指劝人饮酒”。“属”有解释为“通‘嘱’”的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辞海》里也有“通‘嘱’”这一义项 ,但解释为“托付 ,请托”。同时 ,《辞海》里又有“倾注 ,引申为劝酒”这一义项 ,并引用“举酒属客”为证。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华…  相似文献   

18.
张闻天原名张应皋,取《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意。应皋,亦写作荫皋。 1919年夏入南京全国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不用本名而以字(闻天)行。1919年“五四”运动中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时论、杂感,均用“张闻天”或“闻天”。此后直至1924,在《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小说月报》、《少年中国》、《少年世界》、《东方杂志》等报刊发表评论、创作和翻译,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著译单行本,都用张闻天而未见笔名。 1925年3月至5月在重庆主编《南鸿》周刊,除用本名在该刊发表作品之外,还用“萝蔓”、“飘篷”、“长虹”、“大风”等笔名。其中“萝蔓”在此之前已用于《新蜀报》。 1925年冬到莫斯科入中山大学,用俄文化名Измайлов(伊思美洛夫),中文著述即以“思美”、“洛夫”为笔名,发表在《布尔塞维克》等刊物上。这时还以“刘云”的笔名与吴亮平合译《法兰西内战》。  相似文献   

19.
《齐桓晋文之事》有句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曰:“寡妻,寡德之妻,谦辞。”这显然是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寡人”、“寡君”的意思。此句语出《诗经·大雅·思齐》,这是一首歌颂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  相似文献   

20.
初五册《隆中对》和高一册《亦壁之战》有“挟天子以令诸候”和“挟天子以征四方”的话,一般的古文选本和教参资料均将“挟天子”一语释为“挟制天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691页)亦云:“夹持,……引申为挟制。见‘挟天子以令诸候’。”在“挟天子以令诸候”条下注云:“挟持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同上,692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