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距渤海约一百五十公里,然而却有着一些“海”,如“中南海”、“北海”、“什刹海”。原来“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即“花园”。这是元代 沿袭下来的名称。 北京的“海”@小庄  相似文献   

2.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3.
民间三绝剪纸、年画、泥塑。唐代三绝唐文宗把“裴旻剑舞”“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咏蝉名作,合称“咏蝉三绝”。京华三绝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顾贞观、曹贞吉。  相似文献   

4.
嘉庆《上海县志》在“沿革”及其注中,将古代华亭县东北的华亭海定为“盐场名也”。此说为前志所无,而于后则颇有影响。其实这乃是一种误解。查看《元丰九域志》中关于华亭的志文云:“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十三乡,青龙一镇;一盐监,浦东、袁部、青墩之盐场;有金山、松陵江、华亭海”。从此原文看,说华亭海名称为盐场,只能是嘉庆志作者读错了断句,他把“三盐场”与“有金山、松陵江、华亭海”联起来了的缘故。这一说法系出自吴贵芳所著《淞故漫淡》一书。作者对此说还另有些佐证文字。  相似文献   

5.
摆“甫士”     
杨辉  李卉 《学语文》2006,(2):47-47
最近常听别人说“摆个‘甫士’吧”,而且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也经常看到“甫士”这个词。查了一下《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才知道“甫士”即英文pose的音译.指摆个架势。“甫士”是一个音译词,但它是根据粤语译的,确切地说它是一个带粤方言色彩的音译外来词。这一点好像《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没有提及。下面就“甫士”的用法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6.
关于“减负”问题的再思考谭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南海召开了“减负”专题座谈会。这都是建国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充分表明学生负担问题引起社会反映的强烈程度及党和政府...  相似文献   

7.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笔者推测可能是《词海》中的释义。《词海》在“商旅”条下,一是释为“商贩,流动的商人”,一是释为“亦指商人和旅客”。引用的语例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旅”字条下释为“旅客”,引用的例证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那么,“商旅”一词究竟是单指“商人”,还是也可以指“商人和旅客”呢?  相似文献   

8.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次北固山下》是唐朝诗人王湾的名作。课本第15页注释⑩“[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其中“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一说似有不妥。因为“海”在古诗词中多指江,如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  相似文献   

9.
三领:《周领》、悟颂人仿颂》的合称.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三史:《史记》、淑书》、《后汉书》的合称.三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合称,三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三苏:宋代苏沟、苏武、苏辙父子三人合称。西晋三张:张载、张协\张元的并称(兄弟三人为当时诗人1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吏:《新安吏》、《重关吏》、《石壕交)三别:《新婚别》、《垂老刘太《无家别、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的并称。南宋词坛三绝:周邦彦、姜基、王沂孙。明代三袁…  相似文献   

10.
“疊”、“牒”是纯粹音译词,它们进入汉语后,有一个逐渐汉化的过程:“疊”发展为“氎”,“牒”演变成“■”、“緤”。本文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揭示了“疊”、“牒”的汉化过程,同时指出:音译词外来语源的本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汉化得非常彻底。  相似文献   

11.
三教,在中国语文中,指古代的儒、佛、道三教。最早大概见于《北史·周高祖纪》: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于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九流,按《汉书·艺文志》载,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者流。“九流”与“三教”合称,泛指思想、学术界的各种流派。后来“三教九流”或“九流三教”又多用于泛称人群  相似文献   

12.
“旮旯”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旮”、“旯”两字在近年来我国各种出版物──尤其是一些新闻和文学作品中,使用频度令人刮目,而且早被一些权威性的辞典收录,予以确认。其实,这两个字来路不明,若轻率以用,常常徒增汉语的混乱。它们的规范化定位,大有可疑之处。一、昏旯源流的探寻(一)1705年编《康熙字典》(1962年12月中华书局翻印同文书局版)辰集上、二,肩“旮同旭。”无旯字。(二)1915年中华书局编《中华大字典》(1978年10月重印双版,1985年北京市)辰集第二页,有“[旮]同旭。见[篇海]”。无旯字。(三)1936年中华书局编《词海》(198年重印)以及194…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格言》和《中国古代谚语》,合称“二古”。两书各近百万字,词目各近万条,相对成书,联袂出版。“二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堪称中国语言文化的双璧,一雅一俗,双璧合成,组成了中国古代格言及谚语的姊妹篇,是为雅俗共赏的巨制。 “二古”主编王树山先生,埋首书山语海,春秋廿载,精研俗语学,兼及名言格言学,编著等身,是卓然成家的语言学者,以严谨的学风享誉学界。“二古”的成书,是他继《中国名言大观》(主编,198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外国名言大观》(主编,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俗语大辞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将“另”“叧”“■”三形分立字头,加以区别,源于《康熙字典》,晚出字书都是承袭它来的。因此从《康熙字典》说起。《康熙字典》中这三形都逮口部,其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也称《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话本、拟话本总集之一。“二拍”反映的内容贴近市民生活,语言通俗形象,包含着丰富的俗语。基于“二拍”目前唯一的全译本,该文对其中的俗语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俗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其三,“以意逆志”,这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但要求对原诗全篇大旨进行总体全面的把握。荀子对先秦诗学观念进行了总结,他确认“诗”是“言志”的文体,其所作《佹诗》、《成相》与屈原所作《楚辞》,是“作诗言志”的典范,标明人们将文献《诗》还原为文体的诗,接受意识开始向创作意识转化。  相似文献   

20.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版本多种。《玉台新詠》、《艺文类聚》、《乐府诗集》、《古乐府》等一些早期宋刻本中,是“汝今无罪过”;后刻的《诗乘》、《古诗源》等,则把“无”改成“何”,是“汝今何罪过”。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收的《孔雀东南飞(并序)》,是属后者。“汝今何罪过”,口语是“你现在有什么罪过”,这是一个表否定的诘句,意思是“没有什么罪过”。表现的是刘母见到“不迎而自归”的女儿是谅解,是同情。然而,这与人物——刘母的性格心情和故事情节都不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