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很多当代的左翼或右翼政治理论家们都对以美国为范本的现代自由民主制进行了反思,然而,在列奥.施特劳斯看来,他们的反思仍停留在以现代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政治哲学的内部。因此,施特劳斯强调,对现代自由民主制的批判一定要找到一个"超越自由主义的视野",而这个视野在他看来就是古典政治哲学中的"最佳政体"观念。施特劳斯认为,古典的"最佳政体"观建基于一种高贵的人类生活方式,并以人的目的性、完满性、优异性与德性为指导,因此它能够对抗现代自由民主制在人性观和道德观上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为解决由公共精神的陨落和道德基础的覆陷而引发的自由民主制的困境与危机提供一个别样的、可能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对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利弊进行分析,在吸取前人的政体思想精髓以及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政体的理论。他所倡导的混合政体,是综合了前述三种政体的优点、摒弃了其缺点的共和政体。他的政体理论是古罗马政治实践的总结,对西方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主要包括政体分类论、优良政体论和政体变革论等。亚里士多德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多寡及是否以谋取城邦公共利益为宗旨,把政体分为六种类型,并将中产阶级主导的具有混合色彩的共和政体视为优良政体。此外,他还提到每种政体的变革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出现动荡和危机的时代。为了对当时的政体给予补救和改进,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体的研究更加着眼于现实。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是复杂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不同的政体类型之间存在着混合形态和模糊地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不是类的对立,而是单一序列上的级数差异而已。不同的政体类型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近似值。正是这种非实质的差异,为政体的演变和保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近代国家学说史上,霍布斯是第一个在国家问题上自觉反对神学国家学说的人,他的国家学说建立在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并认为君主专制是最好的国家政体形式。尽管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同时它还具有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主权来自人民的进步意义,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在西方近代国家学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的政体思想直接影响着日本近代政治体制。伊藤博文最高的政治理念是在日本建立举国一致、具有高度权威的、近代天皇制中央集权体制。而且 ,他还能依据变化了的客观现实 ,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在日本实现了宪政、政党政治。从而使日本的政治体制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日本社会。伊藤博文的政体思想显示出温和的进步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 ,同时他又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者 ,军权在他的政体思想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从孟德斯鸠政体论与分权学说不可分割的联系中 ,才能准确地把握他的政治理想。割裂二者的那种揭示 ,会陷入误解。孟德斯鸠是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矛盾人物。他的政治理想既不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 ,也不是封建的君主政体 ,而是法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他的政治理想代表了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是两栖的人。他的分权学说的实质是阶级分权论、等级分权论与国家机关分工论三者的统一。把三者割裂开的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对优良政体的探求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优良政体是什么样的政体这一问题上,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优良政体是某种混合政体,晚年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波利比阿、阿奎那、马基雅维利、洛克等人特此观点;第二,优良政体是某种单一政体,持此观点的有<理想国>时期的柏拉图、布丹、霍布斯等人.  相似文献   

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是我国的政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造。为此 ,毛泽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对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对未来新国家的政体问题作了理论上的阐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在中国建立起来并初步完备化 ,从而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美国政体并不是纯粹的民主政体,而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政体:行政权的运行方式带有浓郁的君主政体的特点;参议院、联邦最高法院的设立在美国政体中融入了贵族政体的因素;总统、议员的直选与议会的表决机制体现了民主政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精神的象征,他的共和观综合了此前诸多政治观念。波利比阿的混合政体为其提供了国家的架构,斯多葛自然法的观念为其提供了合法性由来,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则赋予了西塞罗共和思想以精神核心。西塞罗的共和观念不但是罗马政治文化的折射,也是整个古典时期政治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为共和主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古代混合政体理论、近代分权制衡学说以及现代西方民主理论是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三种重要的历史形态,而这三大理论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均衡思想,对这一思想进行梳理和归纳,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探讨西方均衡思想的历史走向,是进一步研究民主政治领域均衡问题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为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理想政体现后发现,由于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其思想受其师的影响较多,二者理想政体现在理论意义、理论属性、理论目标及理论局限性等方面具有相通性,但亚并没有完全囿于其师的学说,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主要表现为其理论基础、理论方法、理论标准、立论基点及立论主张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是古典政治学说的代表。他的国家政治学说中有关国家理论和国家制度的学说,被早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们所继承。马基雅维里和波丹在政治学说中几乎是全盘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在国家起源问题上的“三段论说”、在国家目的论上的“国家至善目的论”、在国家政体上的六种政体优劣说。他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第一次打破了中世纪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神学观和国家观,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模式,促使了古典政治学向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论英格兰宗教改革对其政体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早期的英国政体经历了由君主专制到过渡性君主制再到立宪君主制这样一个嬗变的过程。在宗教改革初期,由于《至尊法》的通过而使王权得到强化,导致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国王在议会中”的“三位一体”的形成,使得英国政体成为君主专制和立宪君主制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君主制;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由于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在英国最终确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  相似文献   

16.
大卫·休谟不仅是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撰述《英国史》的思想背景包括大陆理性主义、本土经验主义和古典学教育背景。在史学本体论方面,休谟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历史的功用在于揭示人性中恒常的普遍原则,但在具体撰述中又有所突破;作为启蒙思想家,休谟对理性精神推崇备至,但经验主义又使他对理性抱有怀疑的态度;在政治思想方面,休谟认为混合政体是最优秀的政体,兼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倾向;在具体撰述方法上,休谟虽强调史料批判的作用,但也大量运用想象思维塑造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文史不分的特点。休谟史学蕴含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较早出现的一位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他的政治思想是针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统治而发的,批判和揭露的矛头是针对旧势力的,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且也为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一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檄文,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作者提出六点论据驳斥把梁氏此文看成“劝袁世凯缓称帝的宣言”之说。民国初年,梁为了给立宪派建立一个生存于民国的理论,特提出“国体政体不相蒙”、“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反对变更“国体”之说。此说虽不科学,却顺应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制的潮流,为进步党人发动护国战争奠定了理论基础。梁在此文中提出的君主偶像一经打翻即不可复立的理论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素被称为"恶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核心是"自由",终极目标是创建共和国.他批判地吸收了古典共和主义自由的观点,创造性地从自由国家、公民美德这两个方面,论述了自由与政体、美德、法律、风习和宗教的关系,他的自由观对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由主义具有某种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最后两卷提出对于理想政体的设想,其中关于政治教育系统的安排是建构理想政体的核心问题,诗乐教育在理想政体的政治教育系统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青少年品格与德性的培养就是通过诗乐教育(包括诗歌教育和音乐教育)来完成的。本文从最佳政体和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入手,结合《政治学》第七卷、第八卷和《诗学》的相关文本,尝试对亚里士多德的诗乐教育理论予以完整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