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现存福建地区乡试录汇编《闽省贤书》,保存了明代福建90科乡试录取情况,为了解该地区内部以专经为表象的科举竞争实态提供了依据.梳理明代福建各府的中式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关系,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格局,经历了由明前期福州府的一家独大,至明中期福州、兴化两府争锋,再至万历后泉州府、漳州府崛起的变化过程;二是各地区的科举优势,建立在专经的基础上,如福州专《诗》、兴化好《尚书》、泉州重《易》;三是各地科举人数的消长,取决于各地专经实力的变化,福州、兴化在明代后期科举优势的丧失,源自于漳州、泉州等地在《诗》《易》《尚书》等方面科举竞争力的增强.对闽县与晋江二地《礼记》盛衰变化的考察发现,杰出的科举人才往往能够引领一时风气,带动地方科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举社会产生了一个中坚群体,支撑着政治的运转和学术的传播.举人是科举群体最基础的部分,解元群体是举人中最优秀的集合.明代江西是科举实力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西解元人才辈出,可考87名解元在会试中表现优秀,考中进士56人,考中庶吉士18人、会元1名、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2名.江西科举实力强大,其内部科举实力又有分层,吉安府、南昌府是江西科举实力强大的主要基础.江西解元多仕途显赫,且致力于著书立言,为明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狭窄等方面。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对于填补区域科举史研究的空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研究领域内。但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明代科举会试的录取,不仅受到分卷的地域限制,还受到分经录取比例的限制.对明代64科会试1.8万余进士试经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会试对各经的考生人数应有一个基本控制,而会试录取则根据各经考生的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借以保证各经均有相应数量的考生中式.因此,在明代科举的会试中,考生最终的成功与其所属分卷区域以及所习经书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并非全由自由竞争而取得.进士习经情况的地区差异,既显示出不同地区士人习经风气的不同,也显示出各个地区在专经考试中的竞争力可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安徽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科举、文化等方面的精英。若以《明史》皖籍人物、进士和遗世著作为考察对象,有明一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是:皖南的徽州府和北部的凤阳府集中了明代安徽近一半的人才,各府内中心县人才多于其他县,这些差异是当时安徽政治、经济、文教、风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十堰自古隶属郧县,郧县自明代起一直是郧阳府治所在地,因此,凡追寻和整理十堰的古代史实,必然涉连郧县,有时也关顾到郧阳府。这是历史原因决定的,舍此决难处理好史料和进行恰当的推论与说明。本文旨在谈一谈十堰地区古代的学校和科举方面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9.
明代科举会试一般由三场考试组成,规定考生必须在三场考试中都取得优秀的成绩,最后才能被录取。但实际上这一原则在科举考试判卷中并未完全落实。本文通过对《会试录》所收《程文》作者名次及其文后所附考官“批语”内容的分析,考察明代会试考官判卷的标准,及其对考生成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举专经,是指科举考试中所出现的科举群体对特定经书的依赖现象。该现象发端于唐,积淀于两宋,至元明而蔚为大观。学界对此虽已有不少关注,但就科举专经的历史演变,其所内含的科举意义等方面尚未见专论。相较于地区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科举人才的成功与专经取向的关联更为直接。科举地理所呈现的人才分布与地区差异,是长期以来科举专经制度与地方科举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游走于科举与高考之间是刘海峰教授的一种超越的科举整体观,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打量整个科举社会,对科举的评价从单维度向多维度推进,整体地展现科举考试的全貌,同时为现今的高考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研究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从科举中来,到高考里去。  相似文献   

12.
科举观(念)体现为主体对于科举制度的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它通过科举评价活动完成。科举观念的形成,既以科举考试基本职能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更与科举制度满足其需要、实现其利益的状况相契合。同时,还受到评价主体个人因素和社会时空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价值观念形成机制入手,分析了科举观念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关科举观念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为当代考试制度的社会评价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9月7日-9日,第十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天津教育考试研究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成功大学、东吴大学等40多家单位的80余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式在具有西方特色的教堂——现天津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6.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绂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时期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代名宦,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陆王学者。由于李绂个人的生平经历,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人物。于科举制度方面怀有深厚的情结,一方面极力地维护科举制度,尤其是对于士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另一方面却又在极力地反对这一制度,力图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修正和改革清代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8.
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虽创立于隋唐,但其时制度并未完备.只有到了宋代,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立法至为详善,并为后世明清两代所继承.所以,宋代在中国科举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社会中形成并长久地实施,是因为它是以公平性为基础的。重新审视科举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公平性渗透在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南宋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科状元张孝祥、姚颖、傅行简、袁甫;明代唯一的武状元杨斌;清代的鄞县两名文科状元;元、明两代的鄞县五名文科榜眼;明代鄞县文科一名探花的中举与任官基本情况。最后对鄞县科举三鼎甲进士在政绩上爱国卫国的高尚行为、廉洁为官、著书立说、广办学校等积极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