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漯河内陆特区报·周末》是漯河内陆特区报社2001年的一张周末专刊。作为晨报的尝试性报纸,我们从这张报纸的性质、地位、功能和要求出发,对头版新闻内容的高品位与形式的高格调的最佳结合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前几年各家报纸纷纷办周末刊为的是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如今,许多报纸都在增强可读性上下了功夫,周末刊如果没有新面孔、新特点,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确定《周末》头版的新闻既要讲内容的高品位,又要讲形式的高格调;既要讲指导性、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可读性。我们开办了“百姓问题,部门解答”、“周末漫谈”…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报纸陆续创办了社会专刊。这类专刊一问世,大多以其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研究、探讨社会专刊的特色与风格,对于进一步办好办活社会专刊。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与接近性,是大有益处的。社会专刊是新闻改革的“特产”社会专刊的问世与新闻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左”的年代,我国报纸上大多是“假、大、空”的文章,内容单调乏味,形式呆板生硬,令群众生厌。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新闻纸”,历来以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为什么近年来报纸总量骤增,这一职能却相对衰减了呢?细究起来,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决策人”的注意力走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报纸走向市场的呼声甚高。面对经费紧张、竞争激烈的现实,一些报社领导人把注意力重点转向了经营,或转向颇具市场竞争力的周末版及专刊的开发。一时间,扩版成风,广告大战,“周末”蜂起,专刊林立,在这繁荣的声浪中,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确实明显增强,但是“报纸杂志化”的趋势却开始露头,新闻性相对减弱。在一些地方,“消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新闻传播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传——受”关系由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稼”式的卖方市场,开始转变为各类新闻媒介间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于是,“营销时代”的市场竞争,逼着报刊的老总们在报纸的质量上、发行上苦苦下功,甚至不惜压低报价、扩大版面,力求“飞进千家万户”。然而,却不同程度的“冷落”着报纸“假日市场”。 一块不容忽视的阵地 自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以来,《周末》之类的专版、专刊相继问世。从《南方周末》到《北方周末》,从《都市周末》到《周末时尚》等等,精心为读者设计周末生活,有的正浓墨重彩美化版面。这不能不说读者“周末生活”引起了报界的足够重视。可  相似文献   

5.
“三峡热”带给宜昌市新闻界的活力是前所未有的.在宜昌市,报台林立,竞争呈白热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三峡晚报·星期六》专刊越办越兴旺,成为宜昌市民最受欢迎的“周末刊”之一.不用行政手段,市民们自觉自愿掏钱订阅“星期六”.“星期六”上有一批市民喜爱的“名牌专栏”,恐怕是其原因之一.在最近的一次读者问卷调查中,三峡晚报最受欢迎的专栏,前三名均是星期六专刊上的“名牌专栏”:社会短新闻、警世钟、大特写.就像厂商创造名牌产品一样,报纸上的“名牌专栏”也有一个创造经营的过程,无不渗透着编辑们的匠心.纵观星期六专刊经营“名牌专栏”的过程,有如下几点突出地方:准确定位 坚持“三贴近”星期六专刊是1987年全国周末刊刚刚兴起时创办的.初期只模糊地认为:这张报应是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很强,供读者茶余饭后欣赏的一道:“文化夜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加之一年一度“热心读者”的问卷调查后发现,星期六专刊仅仅停留在“休闲文化”这一层面是不行的.自费单订星期六专刊的众多读者,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一般是不可能看到公费订阅的机关报的.他们要求在专刊上全方位了解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类信息,因此,星期六专刊也应和正刊一样,强调“三  相似文献   

6.
修伟华 《青年记者》2002,(11):36-36
自1996年以来,在国内生活类报纸中,专刊的生存与发展经历了一番风雨。对专刊编采人员来说,既感受过专刊突飞猛进“扩张”时的喜悦,也体味过专刊“不知何去何从”的苦恼。但是无论怎样,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生活类报纸对专刊一直是重视的,从专刊所占的版面比例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7.
专刊四题     
报纸专刊采编与新闻版相比有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如何把专刊办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话题。首先,要突出一个“新”字。所谓“新”就是指要强调专刊的新闻性。许多人认为时效性是新闻版的事情。其实不然,专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  相似文献   

8.
1995年很多报纸在扩版与改版的过程中,都办起了大周刊,每周出一次,有的作为报社一天的报纸编发,有的附在报纸正刊的后面在同一天发行。新闻界人士称之为“大周刊”。1995年2月22日《新闻出版报》上一篇文章预测“估计今后两年,这种大专刊还将继续风行报业”。经笔者粗略统计,不计周末版周末刊,全国已有十多家报纸办起了这种大周刊,报界兴起一种“大周刊热”。  相似文献   

9.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专刊是指“报刊以某项内容为中心而编辑的一栏或一期”。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等的专页或专栏”。军报明确标出的专刊副刊有《军事论坛》、《学习与研究》、《生活与修养》、《军人与法》、《中国军校》、《国防军工》、《读者之友》、《长征》、《周末文化》、《光荣传统》、《军地两用人才》、《国防后备军》、《军人与健康》、《离退休生活》等。据统计,军报的专刊副刊的占总版面的1/3以上,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总的来看,这些专刊副刊办得各具特色,受到读者的欢迎。专刊副刊由其担负…  相似文献   

10.
从“周刊”的视角看,福建有《闽北日报》的《武夷周刊》,《闽西日报》的《生活专刊》,《闽南日报》的《周末》和《闽东日报》的《星期刊》等。新时期最能反映报纸变化的是周刊,即每周一期的专刊副刊。它与每天滚动的新闻版面形成报纸的两翼,以其雅俗共赏的品质,加大了新闻纸的阅读密度,拓宽了辐射面,使区别于网络的纸质媒体有了新的阅读张力。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专刊,是我国报纸发展出现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以《经济日报》为例,过去只有“理论周刊”、“今日视点”、“汽车天地周刊”、“信息时空周刊”、“证券周刊”、“财金报道”等,持之以恒的也不过10种左右。2002年一下推出“中国人居”、“中华儒商”、“品质平台周刊”、“环球财富”、“县域经济周刊”、“开发导报”、“城市纵横”、“企业发展专刊”等,超过了以往所开办的总量,使报纸显得更有特色。专刊现象,可以说源于周末版,发展于报纸的扩版,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报纸专刊———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回顾一下过去…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2003年1月3日《法制日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二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逐步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之后,各类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晚报类报纸相继创办了形形色色的生活类专刊。这些专刊瞄准市场,定位经营,既为消费者与商家提供了实用且及时的服务,更为报纸的存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报纸专刊因种种原因,出现了“媚商”现象,其状况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报纸中简单的专栏、专刊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发展:报纸的专栏、专刊在内容的单纯划分之外,已经出现以受众的社会属性为基础的划分以及立足于某类受众爱好的划分。各个报社纷纷在这个基础上,力图使报纸专栏、专刊“多元化”,专栏、专刊的内容更加“品牌化”。并且以专栏、专刊的“品牌”为核心,来牢牢锁定目标读者群体,培养目标读者群体的忠诚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晚报热”、“周末版热”、“星期刊热”和“扩版热”促成了报纸专刊的异军突起。报纸专刊,要讲求知识性、服务性和实用性,但同时还应加强它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16.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5,(11):21-22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2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2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副刊、专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地方报纸中,副刊、专刊的容量很大,而且可读性强,副刊、专刊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表现形式深受读者欢迎。这主要是因为,除发表一些重要新闻外,副刊、专刊还可以充分体现其信息集中优势(既然名之曰“刊”,可以适当带有杂志化倾向;而“专刊”要专,可以突出重点加大份量),提供更深层次的新闻分析和新闻背景陈述,提供更多层次的不同精神需求的作品。但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还应该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这是由副刊、专刊的特点与功能决定的,也是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实要求,更是报纸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如果地方报的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固步自封,失去时代感,就会失去特色,失去读者。  相似文献   

19.
据安徽日报1996年10月9日报道,安徽日报定于10月14日再次改版,主要措施是将对开八版的报纸,以六个半版的篇幅刊登新闻,特别是加大对全省各地市县的报道。该报为此发表的《本报再次改版告读者仲说,改版对原有的专刊进行大幅度压缩,以腾出更多的版面让新闻唱“主角”。专版专刊从原来的33个减至22个;三个特刊除保留“周末”外,经济特刊撤销,生活特刊与周末特刊合并。改版后的版面安排是;一版为要闻,二、三版为安徽新闻,四版为省城新闻,五版为国际、国内新闻,六版为社会新闻、体育新闻,七版为各种专栏、专刊,八版为特稿和广告…  相似文献   

20.
和新闻、言论、广告一样,专刊副刊是报纸的四要素之一。传统报纸的专刊副刊一般以文艺副刊为主,这与报纸专刊副刊产生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以文艺副刊为主的办报格局正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丰富,更要求报纸在专副刊的配置上进行一场革命。报纸的新专刊由此应运而生。 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新专刊的推出无疑会在采访、写稿、编辑、组版上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考虑。报纸新专刊的策划就是这样的一项缜密细致、统领全局的“系统工程”。所谓策划,意即筹划、谋划。美国哈佛企业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