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永强 《新闻窗》2012,(5):69-70
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对期刊编校质量的管理,从每年对有关报刊检查的结果来看,报刊的编校质量堪忧,尤其是新闻类稿件中的差错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读者戏称为“无错不成刊”。这些稿件中的差错是纷繁复杂,既有文字性差错、技术性差错,也有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等等。这些差错中的显性差错一般比较容易辨识,而隐性差错似是而非,辩识难度相对要大。  相似文献   

2.
可贵的“提价”汪玉春几个错别字的分量有多重?在不少人的眼中这恐怕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既然微不足道,那就谁也不会认认真真把它当一回事。这才导致了所谓“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才使图书报刊编校中的差错成了困扰新闻出版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最近,...  相似文献   

3.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图书、报刊的成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年,我国出版业空前发展,书、报、刊的品种、数量大幅度增长,中国已跻身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但是,与数量增长不相称的是,这些年的出版物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大幅度滑坡,很不尽如人意,社会上一片讥弹之声,“无错不成书”的恶谥几成定评。这是出版界的悲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忽视校对恐怕是主要因素之一。这从图书、报刊的编校质量检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来。向来以编校精严称的一些名牌大社、老社,这些年也感染上这种流行病症,不能例外地陷入困窘之中。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无错不成书(报)。”这说明报刊的错误之普遍,同时说明报刊的编校质量亟待提高。不过,人们在说“无错不成书(报)”这句话时,多半是指那种一般读者一眼就可看出的属校对方面的“技术性错误”,而某些似是而非的甚至是习非成是的词语的错误还木包括在内。下面就笔者在日常阅读中摘录的属后一种较为隐蔽的错用词语20条进行辨析。为了便于辨析正误,逐条采用错误和正确的对举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求疵     
“求疵”,顾名思义,挑毛病也。现在,“无错不成书”已成为公害,消灭差错的根本办法是提高编校质量。本栏不对图书本身作出评价,专挑书中的错别字、病句、逻辑错误和知识性错误,目的在于引起编校人员的警惕。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指错。  相似文献   

6.
无错不成书?     
《今传媒》1999,(2)
现在,关于出版物的编校问题,人们口头上流行着一句话,叫做“无错不成书”,言下之意就是没有编校错误的出版物是不存在的。在读今年1月18日的报纸时,又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于是,为了明确了解当前出版物编校上的情况,笔者即将1月18日出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  相似文献   

7.
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奇 《中国编辑》2003,(4):16-19
二十年来,图书的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了困扰我国图书出版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出版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从1993年开始,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但是,从总体上讲,“无错不成书”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再次敦促全国各出版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编校工作,提高编校质量。编校质量保障问题,又一次成为我国出版界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8.
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对策李明近几年来,图书编校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出版界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无错不成书,百错是好书”的说法,或许多少有些夸张,但许多书中错字、别字、漏字、多字、颠倒、标点符号错误、知识性和语法逻辑错误以及印制低劣等造成的图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受到社会的谴责,新闻出版署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992年即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并不断组织对编校质量的检查,采取了严厉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图书质量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无错不成书”来概括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质量状况虽然十分生动,但却不够准确。因为图书质量包括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刷装订质量,近年来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装订质量已有很大起色,“无错不成书”的错主要是指图书的内容和文字技术差错。内容、文字差错所反映的主要是图书的编校质量,人们自然就把图书质量差归罪于编辑、校对人员的工作粗放,以及出版社三审三校制度落实得不好。这样说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从一个较表面的层次来看待图书质量问题。长期的、普遍性的图书质量滑坡,决不仅仅是从业人员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由于出版物的编校质量问题使得“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为全社会对出版界的总体印象,由此引起读者的强烈反感,撰文声讨者有之,向出版单位索赔者有之,对簿公堂者亦有之。可见,新闻出版总署确定2007年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是一个顺乎民心的决策,对于树立中国出版业的良好形象,促进出版业的科学管理、产业繁荣、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按我的理解,新闻出版总署所说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应包括内容质量管理、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2.
图书质量上“无错不成书”的状况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公愤,这对出版界的形象带来了很大损害。图书的编校差错率居高不下,图书中甚至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对此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我经常阅读《中国记者》,我认为这本刊物不失为新闻工作者的好帮手。但最近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后,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差错不得不直言。如“顾问快语”一栏中刊登的几篇“再论编校质量”的文章,内容很好,但“纠正‘无错不成报’的现象”误印成了“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差错”误印成“差钷”。窃以为,一个国家通讯社主办的业务刊物出现差错理不应该。在这样的文章中出现差错就更  相似文献   

14.
近年图书编校质量滑坡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无错不成书”本来是读者带有讥讽意味的语言,眼下竟成为一些出版人有意无意原谅自己的借口。尽管少数优秀出版社能够坚持不降低标准,一些出版人已认识到图书编校质量与图书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始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看,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仍然是困扰出版人也困惑广大读者的一大痼疾,改变这种状况依然是出版界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一、图书编校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其一,随着图书出版内部体制的改革和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至白热化,今日图书编辑早已不…  相似文献   

15.
“该了不了”与“不该了了之”·钟天明目前,出版物编校质量下降,“无错不成书”几成定则;至于表述不规范、不准确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这个问题,从目前一些书报刊对看似无足轻重的“了”字的应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字是个多音多义字,它在跟在动词或形...  相似文献   

16.
为制止图书编校质量的全面滑坡,各个出版社都在当前的质量检查和出版过程中,学习、贯彻新闻出版署1922年制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增强对校对质量的管理力度,力求扭转“无错不成书”的不正常现象.但在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试行规定中,大家普遍感到,把编校差错率控制在一万分之一以内(合格品起始标准),难度很大,信心不足.那么,万分之一的差错率作为合不合格的分界,是否过紧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7.
从“万无一失”谈起郑梦熊经常听到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无错不成报”。这是人们对一些报纸差错多表示不满。其实,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对消灭差错是十分重视的。记得前几年在一次中央主要报纸的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人民日报差错率很低,受到表扬。在那次抽查中,差错率...  相似文献   

18.
自从广大读者批评新闻出版界“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怪现象之后,我一直在寻思,自己做得怎么样?作为作者,在报刊上曾发表过文章,是否在自己的作品中当过错别字的制造商?作为编辑,是否在审读书稿时思想开了小岔或是限于水平而当了传播错别字的“二道贩子”?无论是当制造商,抑或是二道贩子,其后果,都是贻误读者,是不能容忍的。  相似文献   

19.
报载:《遵义晚报》9月13日开展“无错漏日”活动,遵义市委副书记李国士查出二版一处错字而获奖50元。获奖名单在报上公布后引起反响。市委领导查错绝不会仅为50元奖金,而表示了领导干部对报刊质量的关注。笔者为之叫好。 近年来,报刊文字差错居高下下,从中央级大报到地方性小报,几乎无错不成报。有的  相似文献   

20.
老编辑的风范———记科普编辑家王幼于●庄似旭这些年来,由于出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以致图书质量、特别是编校质量大幅度滑坡,出现了“无错不成书”等诸多消极现象,已引起社会公众的严重关注。触景生情,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从事科普编辑工作的带路人、现已82岁高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