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莎士比亚早期戏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形式上具有浓厚的狂欢化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狂欢节仪式的移植——加冕脱冕的表现;时空体的选择——狂欢广场的特殊安排;怪诞形象——小丑福斯塔夫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李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32-133
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篇幅虽短,却鲜明的体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运用脱冕加冕主题、狂欢二重性以及对话理论对《傻瓜吉姆佩尔》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其狂欢化世界,脱冕与加冕仪式的内涵,及文本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表层叙事结构是对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史传英雄故事模式的讽刺性模仿,这个英雄故事模式主要由“出生寒微但少有大志———历经挫折磨难困苦———风云际会乘势而起———终于建立丰功伟绩”这几个基本环节构成,它们在《阿Q正传》中被作了贬低化、滑稽化处理,结果使得英雄豪杰的正剧或悲剧变成了小丑的滑稽性喜剧。  相似文献   

4.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 ?又怎么说呢 ?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 ,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 ,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 ,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 ,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 ,重新对“精神胜利法”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 ,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5.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又怎私说呢?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重新对“精神胜利汪”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6.
陈白尘喜剧的加冕、脱冕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的加冕、脱冕不仅在方式上而且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陈白尘喜剧对巴赫金的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的创造性改造与利用,对塑造反面喜剧形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作用,同时,使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突破了民间文化的思想立场,上升到革命民主主义的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论者多就马洛、库尔兹等“中心人物”视角进行小说批评,而忽略边缘人物——俄国人在小说中的声音。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俄国人出现的环境,小丑加傻瓜的人物设定挖掘其身上的狂欢化特征,并从俄国人身上体现出的讽刺性模拟色彩、对小说复调体系构建的参与和对库尔兹的加冕与脱冕三个方面说明这一形象在小说叙事学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四部短篇小说《泄密的心》《跳蛙》《红死神的面具》《亚瑟家之倾倒》中始终都存在着时间、空间、人物、意象的狂欢化。在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视角下,对爱伦·坡这四部短篇小说中在狂欢广场上取消等级制的狂欢行为、国王的加冕与脱冕的狂欢仪式、酒神精神驱动下的血腥狂欢宴会、悲剧小丑的狂欢形象、笑与火两种狂欢意象分析解读,有利于揭示小说表面狂欢下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9.
莫言在《檀香刑》的叙述中采取的是民间"狂欢节"的叙述方式,说书人的叙述语气,以及让人物刚开始出场时都采取的是戏剧中"独白"的方式介绍自己,语言铿锵,节奏明快。借助狂欢节叙述的方式,读者将欣赏到这样叙述的诸多好处:广场化、杂语化、粗俗性等等,而人物的爱憎就是在呼喊和嬉笑怒骂里得到了体现。另外在人物塑造中,莫言采用了加冕和脱冕的方式,其目的是起到民间的戏剧效果。眉娘就是狂欢化叙述的产物,是小说狂欢理论的典型写照。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可以和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典型相媲美的不朽形象——阿Q。阿Q是一个落后而尚未觉悟的农民,他的基本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11.
土谷祠和静修庵是《阿Q正传》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空间,它们承载着非常丰厚的文化、社会意义,在《阿Q正传》的叙事建构、主题表达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土谷祠是阿Q的栖身之所,鲁迅把土谷祠作为展示阿Q深层思想的舞台并有意利用它来达到一种反讽的叙事效果。静修庵则多次与阿Q的命运发生纠结,被鲁迅有意用来做叙事的"节点"——故事发展的转折之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13.
阿Q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原型",有着众多的文学后裔,仅就1990年代后小说而言,就出现了刘跃进、许三观、福贵、陈奂生、张大民、<阿Q后传>中的"阿Q"等人物形象,这些变异的后裔或多或少遗传了他们的先祖阿Q的精神基因,表现了大致相似的"阿Q相"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由于作家写作宗旨、价值立场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家对人物的主体情感态度差异甚殊.  相似文献   

14.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为研究视角,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文学狂欢化的四个范畴:狂欢广场随便亲昵的接触、俯就与粗鄙、加冕与脱冕仪式、插科打诨来研究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玻璃山》的狂欢化特征,从而揭示小说对传统童话《公主与玻璃山》所蕴涵价值观念的颠覆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学中,阿Q作为被改造的"国民性"的一种文化原型被不断地读解、模仿、再创造,那些时常反思国人传统文化奴隶、创作中以人文关怀为终极关怀的作家有意无意地带着阿Q情结,独具个性地突出"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观念,塑造了当代小知识分子阿Q、小市民阿Q、农民阿Q形象,展示着阿Q原型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反讽文本”。“阿Q”作为鲁迅独创的一个“小说化”的“反讽”文学符号,既是笑的对象,也是笑的主体,而且毫不犹豫地将讽喻笔触直接指向作者和读者自己;“阿Q文本”其基本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为——“清醒的疯狂”,并借以消解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体系,由此为民族与文化“开出反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一阿Q为什么说“投降革命党”读《阿Q正传》,读到“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一句时,人们往往不禁失笑,但失笑之余,总还觉得其中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这是一个被践踏、被扭曲了的灵魂的自白。“投降革命党”一语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准确地写出阿Q心理结构的深层。即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深刻揭示了深受封建文化积淀所窒息的国民灵魂和沉重的精神创伤。表现了鲁迅要改造国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向我们传达的人文信息可以说是无限丰富的。在表现"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中,小说完整地展示出:一个在挣扎中逐渐觉醒的灵魂;一个中国现代寓言式的"人文需要图谱";传统中国人"自我设计与选择的艰难"。阿Q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最本真的生命存在与形式,其深层结构向世人昭示出一个基本的人本困境。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的性格本质是由“奴隶意识”和“帝王意识”构成的。阿Q是一个象征符号,他是对中国人的高度的精神本质的象征,而且未庄的所有人都与阿Q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成。《阿Q正传》采用的是一种反讽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