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曾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称为"中国教育之新希望"。学校以"文化统一,特色发展"为管理战略,以"实效性部门设置,标准化制度建设"为管理措施,实现"业务条线管理,常规级部管理"的管理模式。学校重视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家长力量支持学校发展,成立"学校理事会",校级、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使高品质的家校合育成为育红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教师在线教学的实施状况、学生居家学习的成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学校对在线教学的管理举措,学校以问卷的方式对全校师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疫情防控条件下寻觅到了线上教学的自我教学路径,保证了线上教学效果;学生线上学习自主管理表现总体良好,学习负担合理;家长有效监管全覆盖较困难。基于此,学校还要加强线上教学的管理,注重提高线上教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与家长的引导,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李超 《教育艺术》2021,(3):64-64
今年春季,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改变了全球各类学校的基本教学方式,让互联网线上教育教学成为了最火热的网络名词。面对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我们一线教师从心平气和到龙颜大怒,从教师的忧心忡忡到家长的焦虑不安,另外加上家中"小神兽"们各种千奇百怪的表现,让线上教学工作触动着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学创建德育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助力。利用"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补足正能量。运用"互联网+德育"在线平台,实现活动性德育和学科性德育的有机融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开展线上德育班会课、成立线上德育社团、开设线上德育咨询服务、应用"网上家长空间"平台为家长释疑解惑、设置网络"德育会客厅"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新学校活动性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合理地挖掘和整合家长资源,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作为班主任,要开好"启动会",统一家长认识、增强家长责任感;要开好"培训会",帮助家长建立自信、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要开好"表彰会",总结经验、树立榜样。开好"三个会"可以有效整合家长资源,推动学校教育及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钱灿 《今日教育》2012,(10):11-13
9月2日,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校长、家长上了"开学第一课"。周旭的报告引发了教育人思考校长如何办好学、教师如何教好书、家长如何更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它传达的是重庆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教育民生问题的切实关注。它更真实地反映出一位教育行政官员用心、用情、用智推动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促进教育发展的朴素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13,(17):82
临朐东城双语学校位于县城东郊,是东城街道办事处于2008年投资兴建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立足于争创一流教育名校,服务临朐教育事业。为了强化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品位、丰富学校内涵、争创学校品牌,学校坚持"面向全体、提高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依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初中部把引进社会管理资源作为突破学校管理瓶颈的切入点,成立家长委员会领导下的家长义工队,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代表潍坊市在  相似文献   

8.
美国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经历了从参与学校教育到参与学校管理、从消极被动参与到积极主动参与、从一元管理主体到多元管理主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角色演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长参与侧重于学校的教学业务性活动,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家长参与逐步深入到学校的决策层面,其角色由"局外人"转为"局内人"。作为集决策者、合作者和公共教育购买者于一身的家长,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决策,积极承担管理责任、履行服务义务,从而形成了富有美国特色的民主开放型的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9.
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正成为学校教育生活的"新常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家长的权利,实施过程中尚需要学校转变理念,主动作为,需要法律层面厘清家校双方的责与权,需要家长自身提高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亢小峰 《教育》2011,(31):31
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从教育制度层面上来看,是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促进科学民主决策,但实际上,更是在当前我国国情背景下,教育走向更为民主和公开的根本需要。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成立家长委员会不是任其越俎代庖,而是增加了一个好帮手?是不是给学校增加了一个"婆婆"  相似文献   

11.
郑贤君 《中国德育》2014,(22):48-49
正当前,很多家长和学校的关系紧张,互不信任,造成教育合力的内耗。金尚中学在"开门办学"理念引领下,2012年11月首创了"金尚中学家长义工队","请进"了家长义工入校协助学校管理工作,勇敢地面对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紧密联系,有效增进全校师生与家长的感情,结束了家长和学校完全相互不信任的内耗,开创了家校合作新模式,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2.
高校家长委员会是高等学校中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家长委员会可营造"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家长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来,了解、支持、参与、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宋亮 《教育》2012,(22):19-20
教学监督、考试巡场、为优秀学生发奖学金……一切都由学生家长来参与——从2011年10月份开始,在四川省万源市石塘乡中心校开办了校内的"家长学校",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参与管理。学校的这种"新奇"的方式带来的是学风校风大变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学校"是由石塘乡中心校的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直接参与中心校管理、共同抓好学生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由家长委员会统一安排,每天派出两名家长担当教学巡视员在校内巡查  相似文献   

14.
<正>针对疫情下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状态,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心灵‘疫战’你我同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彩绘曼陀罗"学生团体辅导活动、"自我对话"教师团体辅导活动、"走出亲子沟通陷阱"家长线上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教师、家长纾解负性情绪,建立建设性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15.
邱建兴 《上海教育》2016,(Z1):52-53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重要阵地。因此,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逐步实现家校之间行动一致,信念一致,志同道合,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起一个精彩的舞台。家委会成立机制有效确立内涵管理有发展,集中建设靠联动。为丰富学校的管理内涵,拓展管理渠道,为了让家长有效地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日常管理中,学校成立了各级家委会,并形成"家长驻校"  相似文献   

16.
辛安渡中学是东西湖比较偏远的学校,在这里上学的学生一般家里条件都不算很好,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还有的是孤儿……在这个地方要想当好班主任,与家长或监护人处理好关系并一起管理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能否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教师的态度及其与家长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当老师难,当班主任更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学校与家长一起管理学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吴章春 《教师》2014,(25):13-13
正"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教育的现状如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指出:"学校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学校一方面能独自胜任的,必须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长,不仅仅是生物学和法律意义上的家长,更应该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家长;教育不等于学校教育,而应是家庭教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前些年,我们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社会教育,结果出现了"五加二等于零"的尴尬现象。家长应该配合学校,施以有效策略,发挥家教优势,演好孩子学习管理上"最佳配角"的角色。那么,家长该如何管理好孩子的学习呢?一、营造氛围,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1.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静心的学习环境。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学习时应放弃自己的一些娱乐活动。因为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发展期,注意力容易分散,抗干扰能力较弱,喧闹的环境下他怎么可能静心学习,全神贯注思考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正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优势,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达到"同心",科学管理、广开社会育人渠道,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此,西岗区构建了家校携手新体系,积极推进"一一五"工程。即:建立一个制度、创建一个基地、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一、建立教育议事会制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新机制1.教育议事会内涵。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  相似文献   

20.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满足于子女"有学上",更要求"上好学"。家长眼中的"好学校",要求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学校管理过硬、教育教学质量高。条件稍好的家庭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入城里的"好学校",城中村学校被严重边缘化,生源流失严重,教育功能被弱化。探索城中村学校走出办学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