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谢京武 《化学教学》2002,(12):22-23
教学目的 :①理解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②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可能方法③了解浓溶液及稀溶液的概念④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烧杯、酒精灯、试管夹、食盐、熟石灰、硝酸钾、高锰酸钾、蒸馏水、量筒教学用具 :投影仪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探究、共同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在实验室授课 )[复习提问 ]①什么是溶液 ?②溶液由什么组成 ?[引入…  相似文献   

2.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理解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江苏省海安县雅周中学娄正来初中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教学目的是:一、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二、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改...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学生学过表示物质在溶剂中(主要是水)最大溶解能力的概念——溶解度,也学习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在高一年级又学习了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对于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提出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建构核心概念。以“饱和溶液”为例,以电影片段“潘冬子运盐三计策”为情境,探究什么是饱和溶液、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设计真实问题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6.
一、课型 实验探究课。 二、设计思想 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 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 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 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 剂、某种溶质。  相似文献   

7.
化学概念作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能有效串联化学核心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结合POGIL,以“饱和溶液”为例,构建了面向过程的初中化学概念探究教学模式,通过“面向过程”和“指导型探究”的教学持续发展各项过程技能,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相似文献   

8.
综观各地中考试题可以看出,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知识在历年中考中均有出现。重点考查同学们对这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但同学们在学习中往往因掌握概念不全面而出现以下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9.
姚毅 《中学理科》2006,(10):90-90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与溶解度有关的计算题其计算对象必须是饱和溶液,而有的题中给出的“现成”饱和溶液缺少计算数据,不能求算。此时采用“凑”饱和溶液法解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谭翠花 《家教世界》2013,(12):85-86
计算题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但是凡是大家公认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但是老师必须攻克的焦点,在考试中也是出题的焦点。因此,重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计算题,想办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计算题带给大家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当然,中学化学中的计算题非常多,不同的知识点和实验等要求,都对计算提出了要求。在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溶液计算是计算题的难点;有关饱和溶液的计算又是溶液计算的难点。有此可见饱和溶液的  相似文献   

11.
溶解度计算是中学化学重点,课本上讲过两种题型,但对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求溶解度这一类型题未涉及。而这种题的灵活性、技巧性高,逻辑思维强,难度大,能够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因而在各类考题中经常出现。由于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使考生往往难以应对。下面就其分类进行解析,以期对学生解答此类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朝霞 《考试周刊》2012,(64):140-141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化学知识的“骨架”。只有理解和掌握了化学概念,才能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对中学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重视化学概念及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实施化学概念教学呢?一、弄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而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概念的适用对象、条件、范围等。例如,同位素的内涵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它的外延是指同一类原子。再如。电解质的内涵是指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的外延则是指化合物及电离的条件——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在弄清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防止“概念只是负迁移”。由于学生没有把概念使用的条件、使用范围,以及与已有知识间的关系和区别搞清楚,在应用概念时常常出现错误。如:学生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这些概念后,由于分辨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极易造成“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的错误概念。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了,而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要有效防止这一概念性错误.在复习时就应把问题具体化,巧妙地设计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既让学生捕捉概念的模糊点,又搞清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联系,为防止化学概念的负迁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定温度下,任何定量的饱和溶液,其百分比浓度,可用定义式及溶解度来表示: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100% =溶解度/100+溶解度×100%(Ⅰ) 由(Ⅰ)可得: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100+溶解度(Ⅱ) 笔者把Ⅱ式,称作饱和溶液的“恒等式”。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对于一般的题目,只要掌握溶解度的概念,运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是不难解决的,对于比较复杂的一些计算  相似文献   

14.
"溶解度"一直是初中化学概念中的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新课程要求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能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并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因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但大部分物质不能够无限制溶解在一杯水中。这些生活中现象为学生学习饱和溶液以及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奠定基础。顺利得知在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固态溶质的量有一个"限  相似文献   

15.
谭应干 《广西教育》2014,(12):51-51
正初春的天气有点凉,还刮着风。第六节是化学课。上课铃响了,我拿着仪器、药品走上讲台,喧哗的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我感觉得到讲台下那几十双眼睛正好奇地看着我。"又上实验课了!"下面传来兴奋的声音。"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我按照课本上的提示说出了第一个问题。"能!酒精能与水互溶,上节课讲过的。"一个学生快速回答。上节课在学习《溶液的形成》时,我们通过做实验得出了"酒精能与水任意互溶"的结论,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于是,我说:  相似文献   

16.
固体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根据此定义,求解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必须依据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关系。而在许多题目中并没有给出他和溶液或不可能根据题中给出的饱和溶液求溶解度。在这种情况下,构建馆和溶液成为解题的关键。下面谈谈构建馆和溶液的几种情形。一、对一不确定溶液蒸发溶剂井析出晶体例110T时,将100克25%的某溶液蒸发25克水后,有5克晶体析出,求1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分析题中100克溶液为不确定溶液,即一开始不能肯定是否是饱和溶液,不能直接根据此1…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实现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一、明确目标——确保教学任务取向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学习目标的确定可参考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它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高考的要求,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要具体细致,最好是课时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做得好、落实到位的目标。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学年级:九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结构:讲授课,实验辅助 学习形式:预习,绘制概念图——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与分析——得出结论——反思,完善概念图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是整本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难就难在概念太多,知识点比较集中,整本书中有关溶液的内容又相对独立,在教学方法、课程特点、解题思路与技巧等各方面都与以前所学不同,需要其他方式辅助教学.用概念图对知识或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表达方式更加简便,学生易于掌握,使用概念图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作图的能力、寻找概念间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特别是本节的教学体现了学习物理要领的基础思维。所以本节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密度一节又安排在初二,使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特征无疑增大了学习难度,由于“密度”的抽象性,且研究方法也初次遇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矛盾、求知、欲望、动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研究物质的特性-密度。下面就具体谈谈本节如何做好“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