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篇章语言学的信息分析中,主题分析具有与主位分析不同的意义。并且,主题分析对于隐喻语篇存在特殊意义,因为主题和概念隐喻是隐喻语篇建构和识解的重要手段。主题分析帮助人们认知隐喻语篇:从创作角度,概念隐喻建构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从识解角度,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的关系是隐喻。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65):19-20
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追捧,对其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分析著名文学作品《白杨礼赞》中含有隐喻的例句,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隐喻句的翻译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隐喻在文学作品、生活用语、书面语中的翻译,进一步从认知的角度欣赏隐喻,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概念应用到隐喻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4.
以《红楼梦》语料库为基础对汉英隐喻翻译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阐释汉英隐喻构建的理据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对汉语隐喻进行分析及翻译方法研究。将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结合起来,阐明语言表层转换与作品的隐喻和主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对英汉语中有关"死亡"的隐喻概念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在英汉"死亡"概念隐喻中存在的系统性和一致性。本文探讨在相同映射条件下及不同映射条件下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由一种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概念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对《京华烟云》中的隐喻进行英汉翻译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挑战。研究发现,隐喻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隐喻式隐喻翻译、移植式隐喻翻译和白描式隐喻翻译三种。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需充分考虑隐喻的深层含义,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同时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马琛琛 《英语广场》2023,(20):33-36
莫言于199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国》是一部拥有丰富隐喻的文学作品,但对于这部作品的翻译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基于概念隐喻视角,对《酒国》葛浩文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现象和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在处理本体隐喻时,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将其译为相同的隐喻,但当本体隐喻涉及有关动物的负面概念时,译者大多将其译为非隐喻;在处理方位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成非隐喻形式的翻译策略;在处理结构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为相同隐喻和不同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概念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将概念语法隐喻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对比分析在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及动词化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译本与隐喻式译本,以其为选择合适的译语表达提供参考依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是翻译指导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为翻译研究带来一些思索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功能文体学视角出发,对语法隐喻在《理智与情感》三个译本中的重构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对各类语法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文体意义进行讨论,并分析各译本中语法隐喻的转换特点。通过建立较为完整的语料库,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三个译本在翻译语法隐喻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试图揭示语法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分布特征,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倾向性策略,以期对未来的跨学科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语言高度隐喻化的特征使隐喻成为经济语篇极为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本文从隐喻理论的角度对两则经济语篇进行分析,探讨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构建功能。结果表明隐喻是一种有效的语篇策略。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赋予了经济语篇在概念层面和语义层面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著作颇丰的翻译家,庞德提出的绝对暗喻概念体现了隐喻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概念隐喻理论说明隐喻翻译的成功要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思维能力,译文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在思维能力上的融合。庞德的翻译以创造性翻译著称,却在多数译文中忠实地还原了原文隐喻的思维过程。本文从隐喻体现思维的角度分析庞德的绝对暗喻,展开隐喻翻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杨红全 《海外英语》2012,(8):205-207
Rhetoric is a traditional discipline with a history of over two thousand years.Figures of speech play a pretty important rol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People are attracted by"Hamlet"written by Shakespeare and his employing words and artistic enchantment.Shakespeare once learned classical literature,rhetoric,Latin and French.He is famous for his dramas.His language in dramas is rich and colorful and he is good at using figures of speech in his dramas.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figures of speech and mainly focuses on how pun,metaphor and transferred epithet are employed in"Hamlet",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Shakespeare.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具有概念性、系统性、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系统性和概念性使概念隐喻成为确保语篇连贯的基础;而概念隐喻所支配的一系列语言表达式又构成词汇衔接。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大学英语的语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概念隐喻的认识,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对篇章结构的机械掌握。  相似文献   

15.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W.Bush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16.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汉译英水平低下的现象,如何改进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利用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建立一种有效的汉译英翻译模式,以求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互补。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隐喻系统,通过判断汉英概念隐喻系统所蕴含的文化意象的一致性、相似性或相悖性,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手段避开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翻译观点的争论,促使学生利用概念隐喻认知学习,掌握这种更为实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理论对跨文化传播的阐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念隐喻理论对跨文化传播具有解释作用。该理论中的映射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隐喻现象,它们有相同或不同的源域或目标域,实现这两个域之间的合理映射有助于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映射原理部分地解释了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介绍隐喻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分析使诗型广告中存在的隐喻,指出诗型广告的优势所在,并以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为基础,探究诗型广告的翻译策略,旨在给广大翻译爱好者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汉英量名结构中均存在隐喻现象.研究发现,当涉及概念隐喻时,汉英量名结构之间存在较多共性;而当运用本体隐喻计量事物时,汉英在量词甄选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由此,在量名结构的英汉翻译中,译者应遵循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